摘要:学好一门课程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小编分享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希望大家认真阅读练习!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Al-27 Mg-24 O-16 N-14 Fe-56
Zn-65 Cu-64 S-32 H-1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各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填在下面的答题栏内)
1. 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 B. 鞭炮爆炸 C. 食物变馊 D. 钢铁生锈
2.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过滤时,玻璃棒靠在漏斗内三层滤纸的一边
B.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托盘天平称量苛性钠时,将苛性钠放在托盘天平垫有纸的左盘进行称量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缓慢地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3. 我们的体内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多种化学变化。X是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它在人体组织中发生的变化是X+6O2====6CO2+6H2O,由此推断X的化学名称是
A.油脂 B.葡萄糖 C.蔗糖 D.淀粉
4.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
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X
Y
Z
Q
反应前的质量/ g
8
10
1
21
反应后的质量/ g
0
21
待测
9
若X和Q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9 g
B. 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C. 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21 g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5. 专家揭秘发射“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燃料有毒,但其燃烧后的主要产物均无毒性,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发射完15min后,中心环境监测组进行监测时,监测不到任何大气污染的物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监测范围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 B.CO的含量 C.SO2的含量 D.CO2的含量
6. 在物质混合(或反应)等过程中,会存在“1+1≠2”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种混合(或反应)过程中,“1+1”不等于“2”的是
A. 1 g酒精和1 g水混合后溶液的质量
B. 1 g金属锌和1 g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C. 温度一定时1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 g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D. 1 g氢氧化钠溶液和1 g稀硫酸混合后溶液的质量
7. 现有四组物质的溶液,仅用酚酞溶液及同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 、 Ba(OH)2 、 HCl B 、NaOH 、 HCl 、 NaCl
C 、NaOH 、 HCl 、 HNO3 D、 H2SO4 、 NaCl 、 Na2SO4
8. 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是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9. 右图表示等质量的金属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表示反应时间,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B.X表示生的氢气的质量,Y表示反应所用时间
C.X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D.X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Y表示生氢气的质量
10.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B.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将t2℃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
11. 将锌粉和铜粉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经反应完毕后过滤。则下列对所得溶液中组成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攻略
- › 2017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 › 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重视“两件大事”坚持“三个为主”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着重了解七大考点
- › 2017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
- › 2017高考地理备考指导:解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 ›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 2017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道地理试题
- › 201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
- › 2017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地理复习:河流专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