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中考复习中考地理中考地理复习指导2017届中考地理复习提纲» 正文

2017届中考地理复习提纲

[05-18 21:32:34]   来源:http://www.kmf8.com  中考地理复习指导   阅读:8434
概要: 负面:主要发生在库区(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滑坡的可能性增强;④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⑥对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加剧蚊虫孽生,影响人群健康)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1、背景:⑴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⑵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原因——气候(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不合理灌溉(大水漫
2017届中考地理复习提纲,标签:中考地理复习资料,http://www.kmf8.com

负面:主要发生在库区(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滑坡的可能性增强;④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⑥对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加剧蚊虫孽生,影响人群健康)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背景:

⑴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              主体

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⑵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原因——气候(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开垦

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地所占的比重较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

2、问题和措施: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A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地势低平,洪涝严重,成土母质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

指导思想:因洼制宜;效果:鱼塘—台田模式   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B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水盐运动:春秋返盐(积盐),夏(淋盐),冬稳定

冶理:调控水盐运动(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⑵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华北河流径流量小

水资源时间变化大,冬春缺少严重,年际变化大

浪费、污染

要求量大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沙尘来源:干旱内陆,施工工地   动力:盛行风   影响地区:下风向地区

形成原因   自然  ①气候干旱     ②植被稀少    ③地表疏松

人为  ①滥垦滥伐     ②过度放牧   ③违章施工    ㈣过度开采

治理措施:①退耕还草、林   ②合理放牧   ③文明施工   ④植树种草

第五节  南方低山丘陵的整治与开发

1、背景:

⑴回归带上的绿洲:

位置范围:在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地区。

区位优势:与世界同纬度亚热带地区相比具有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开发潜力巨大。

人地关系: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缓慢

⑵资源优势与问题:

气候资源:优-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配合好  缺-春季低温阴雨,盛夏干热少雨

生物资源:优-品种多,更新快    缺-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品种单一,经营粗放

土地资源:优-多种经营,分层布局

缺-生态脆弱,易产生生态问题,地表切割,地形复杂

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瘦——有机质少、肥力低;酸;粘(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的低产土壤之一。

水资源:优-丰富,利于水电、农业  缺-地形多样,开发难度大

2、农业面临的问题: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        a人多地少,毁林开荒 b能源短缺,砍林取薪

对经济发展影响:措施     推广生活用煤、炉灶技术革新、推广使用沼气、营造薪炭林

3、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调整山区农业结构

⑴走立体农业之路:       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

⑵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山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第六节  东北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1、土地资源

优势: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

问题:①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原因:过度开垦黑土,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

②湿地破坏—沼泽地     禁止开垦,保护湿地

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生产潜力大,此处地势平坦

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开发沼泽,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沼泽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调节气候,保护环境;丹顶鹤,天鹅栖息地;沼泽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负面效应(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气候变迁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资源

优势:①全国最大林区(36%,是全国3倍,人均林地是全国8倍,林地占全区42%)

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畜积量1/3)③宜林地区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中考地理复习指导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中考复习 - 中考地理 - 中考地理复习指导
上一篇:2017年中考地理中国地理记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