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小时~16小时20分 B.17小时~19小时20分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
解析:如果按照常规方法解答本题,难度较大,考生首先需要判断三条曲线哪一条是正确曲线,然后再正确读出北纬40°~50°地区的昼长约为15小时~16小时20分,最后再根据结论——同一日期,南北半球纬度度数相等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判断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运用上述解读教材图像得出的结论——40°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最大值为14小时51分(约为15小时)——解题,则根据题意,6月22日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可以迅速得出选项A是正确的,其它选项的数据与14小时51分差距太大。
13.若Q地5时30分日出,a的纬度为15°,这时的月份可能是
A.12月 B.2月 C.6月 D. 10月
解析:由“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可以计算出P、Q两地之间的纬度跨度约为7.2°,因此Q地的纬度不超过20°。Q地5时30分日出,说明该地昼长13小时。运用上述解读教材图像得出的结论——20°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最大值为13小时13分——可知,只有该区域为南半球且Q地纬度接近20度附近时,其昼长才可能在12月22日前后达到13小时。
例3.(最新一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4~5题)下图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回答4~5题。
4.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5.8月23日,②地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解析:第4题,④地在6月22日前后大约2:40日出,昼长为18小时40分钟。运用上述解读教材图像得出的结论可以得出该地在60°N附近,位于副极地低压带。第5题,根据解读教材图像得出的结论——同一地点,在关于夏(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长相等——得出,8月23日关于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是4月21日。又由图上信息可知,4月21日②地的日出时刻约为2:00,得出其昼长为20小时。
例4.(最新一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9~11题)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9~11题。
9.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出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A.10时 B.13时 C.16时 D.19时
10.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11.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A.9月21日~30日 B.10月1日~10日 C.10月11日~20日 D.10月21日~30日
解析:这组题用到的图像结论主要有三个:①晨昏圈与纬线圈的两个切点中,一个时间为0:00,恰好出现极昼;另一个恰好时间为12:00,恰好出现极夜。②在直射纬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在直射纬线以南,各地的正午太阳在正北方。③同一地点,在关于夏(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长相等。3月9日,“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意味着极夜期结束,它和极夜期开始时的日期(10月5日前后)大致关于夏(冬)至日对称。此日12:00时,是一天中唯一可以看到太阳的时刻。此时既是日出时刻,又是日落时刻,太阳高度为0°。即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地平线上露了一下脸就马上消失了。
例5.下表是日出地方时时刻表,据此完成1~2题。
甲乙丙丁
日出时间(时)25811
1.若甲乙丙丁代表某一天不同纬度的四地的在某一天中的日出时间,则四地纬度由高到低顺序为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丙甲丁 D.丁甲丙乙
2.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一地点从12月22日到次年6月22日期间某四天的日出时刻,则甲乙丙丁代表的四个日期据春分日的时间间隔由短到长的顺序为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丙甲丁 D.丁甲丙乙
解析:根据图像结论——同一日期,昼长越接近12小时(或日出时刻越接近6:00,或日落时刻越接近18:00)的地区,其纬度越低。同一地点,昼长越接近12小时(或日出时刻越接近6:00,或日落时刻越接近18:00)的日期,距离春(秋)分日越近——直接得出答案分别为D和C。
最新中考科目:
【中考语文】【中考数学】【中考英语】【中考物理】【中考化学
- 深入挖掘一组教材图像 轻松解决“地球运动”难题
- › 深入挖掘一组教材图像 轻松解决“地球运动”难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深入挖掘一组教材图像 轻松解决“地球运动”难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深入挖掘一组教材图像 轻松解决“地球运动”难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深入挖掘一组教材图像 轻松解决“地球运动”难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深入挖掘一组教材图像 轻松解决“地球运动”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