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范文网总结计划工作总结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 正文

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

[10-20 00:17:02]   来源:http://www.kmf8.com  工作总结   阅读:8717
概要: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国历来崇尚“德才兼备”,德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把德育摆在了首要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德育往往成为学校提得最响的,抓得最软的一项工作。德育活动注重过场,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德育实效较差。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教育者叫苦不迭,埋怨学生轻视德育,德育活动不好搞,没法搞。另一方面学生抱怨德育活动没意思,假装正经,装摸做样。难道是德育真的没了市场,学生不再需要德育了吗? 经过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实践。学生不满意只是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德育教育,他们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二是不喜欢在教师操纵下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学生喜欢自己搞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活动。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移动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动中自己把
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标签: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怎么写,http://www.kmf8.com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国历来崇尚“德才兼备”,德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把德育摆在了首要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德育往往成为学校提得最响的,抓得最软的一项工作。德育活动注重过场,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德育实效较差。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教育者叫苦不迭,埋怨学生轻视德育,德育活动不好搞,没法搞。另一方面学生抱怨德育活动没意思,假装正经,装摸做样。难道是德育真的没了市场,学生不再需要德育了吗?

经过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实践。学生不满意只是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德育教育,他们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二是不喜欢在教师操纵下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学生喜欢自己搞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活动。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移动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动中自己把握自己,从而得到教育。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也表现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定程度的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由此可以推论:造成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原因不是需不需要德育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德育的问题,也就是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

一 造成德育工作实效差的主要原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个人发展需求。这两种功能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且制约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必将推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最终促进社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个人和社会统一原理在教育功能论中的体现。

传统教育实践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功能,一味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德育工作,口号提得又高又响,但和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实效差。使德育工作成为“提得最响,抓得最软”的一项工作,存在着“口号响,内容空,方法简单,效果较差”的弊端。

忽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功能的实质就是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安排教育内容和设计教育方式时未全面从教育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这定会造成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与教育主体——学生的不适应。将无法唤起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不喜欢德育,敷衍德育,拒绝德育,甚至抵触德育,最终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的结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导致教师错误地行使自己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反客为主。教师高高在上,金口玉言,学生俯首称臣,言听计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学生仍是被动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产品,这样的德育学生当然不乐意接受;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需求,以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千篇一律”地施以相同的教育,必定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 转变观念是改善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

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的首要问题不是方法问题更不是内容问题,而是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方法的变革和内容的更新。转变观念就是要以现代教育功能论为基础,全面实现教育功能的统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既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而忽视教育对的个体发展的作用;又不能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学生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化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因此,转变观念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学生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他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三 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的思考。

a . 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同。缺乏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真正了解,德育教育就会缺乏针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师既要考虑到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虑到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如小学阶段是学生幼稚阶段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期,理应加强德育。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证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www.kmf8.com

b. 采取“ 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这里所说的人是社会意义的人,他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符合社会规范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不可以将这里的人片面地理解为自然意义的人,从而以人的自然需求为出发点,使德育教育出现方向性错误。

[1] [2]  下一页


Tag: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怎么写总结计划 - 工作总结
上一篇: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