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作文指导中,并结合我多年作文教学的经验,我觉得作文教学的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兴趣──在激发体验中激起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写秋天,可以先播放一大组图片,有各种诱人的水果,金灿灿的稻谷,火红的枫叶等,以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片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哑剧拔河之类的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表达的兴趣。如播放音乐视频,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创设情景,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拉近学生与训练作文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做到“情动而辞发”。
二、思路──在引导联想中开拓
在习作中,学生常常打不开思路,不知道从何下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追忆生活,以娓娓谈话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的再现。你第一次学会游泳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学的呢?在学游泳前、中、后,你的心理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描述、提问、联想等形式,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打开写作的思路。
三、心灵──在交流碰撞中愉悦
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谈感受。国庆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对话中进行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的交流。在口述交流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听后结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让思想在碰撞中提高。
四、方法──在点拨指导中领悟
任何一篇优秀习作都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因此在“激发情感,自主习作,放飞个性”的前提下,“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是有必要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明白表达什么”,“按什么顺序表达”,“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学生根据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体方法:一是从课文、例文中去借鉴经验,从读中悟到表达方法,从读中学会仿写。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习作创新的起点。二是在作文前交流中渗透。教师要心中有数地在生生、师生交流中渗透习作的要点、要求和方法。三是在作文后评赏中交流渗透。比如我们以音乐和画面渲染了地球被破坏的种种情境,学生有了强烈的感受和倾吐的欲望,不吐不快。此时去点拨写作技巧和方法,反而打断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妨让学生放手写作,等学生写完初稿后,引导学生互相赏析,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改,教师注意在交流中以肯定或建议的形式,渗透习作方法。这样既能矫正一些问题,又不至于千“文”一面。
五、信心──在激励欣赏中飞翔
俗话说,自信使人美丽,自信使人快乐,自信使人走向成功。如何让学生信心满怀地去攀登作文的高峰呢?一是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习作氛围消除畏难心理。如娓娓的谈话、轻松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趣味游戏,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步入习作的殿堂。二是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学会互相欣赏,互相评改,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不断树立起自信心。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以上五种导的方法和策略,学生感到课堂作文不那么难了。切实抓好课堂作文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重要途径。但我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或导出来的,也不完全是在课堂上训练出来的。它有赖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个人的道德、感受、阅历、情感、意志等。即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所以,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一种“大作文”观的思想。既要重视教师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与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与情感。让我们遵循“导”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激发学生的文思,并把涌动的文思及时疏导到纸上。也让我们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走向五彩缤纷的社会,广泛阅读,积累生活,丰富知识,寻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 浅谈作文能力与有效指导
- › 浅谈作文能力与有效指导
- › 浅谈作文评语
- › 浅谈作文评语的作用
- › 心灵沟通的纽带--浅谈作文评语的写作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作文能力与有效指导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作文能力与有效指导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作文能力与有效指导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作文能力与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