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温度吗?不忙回答,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向他伸出手,想讨些钱。屠格涅夫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的手微微的颤抖着。屠格涅夫突然间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竟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屠格涅夫;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屠格涅夫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你是第一个管我叫兄弟的人。”乞丐已微笑着泪流满面。
我想,现在你的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乞丐之所以泪流满面,正是因为屠格涅夫的一句话给他带来的巨大的温暖,让他感动不已。就像那句谚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半片九月寒”——语言也是有温度的。
语言的温度有时是温暖的,有时是寒冷的。
温暖的语言往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欣喜、甚至感谢,有时还会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让我们很久难以忘却。难过时,朋友的一句安慰带给我们温暖,替我们擦干伤心的眼泪;受挫时,师长的一声鼓励带给我们温暖,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生病时,家人的一句问候能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带着笑容勇敢的与病魔抗争;成功时,他人的一声赞许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寒冷的语言然人感到沮丧、失望、痛苦,甚至愤怒,有时候会带给人伤害。街道里一声咒骂,图得一时痛快,透着刺骨的寒意,却出卖了自己的尊严;成功者旁边的流言蜚语,透着刺骨的寒意,不仅败坏了成功者的情绪,也暴露了“流言者”灰暗的内心;失败者耳边的讽刺挖苦,透着刺骨的寒意,赤裸裸地显示出“嘲笑者”人情人性的缺失。……这些寒冷的语言,带给他人寒意、敌意,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将龌龊的“冷水”泼向自己。
语言的温度既是恒温不变的---文明健康的语言始终是友善温暖的,有时又会随着环境和语境等条件的变化或升或降的。同一句话换一个语境,换一个态度,就会传递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就比如“我不饿”这句话,几乎每次餐桌上有我特别爱吃的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讲这三个字,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佳肴也似乎因为浸着家人的关爱而更加美味。而有一次,好友过生日,不料到了餐厅才发现路上把钱包丢了,于是大家便提议AA制,谁知,其中一个女生却很不爽的说了一句:“我不饿!”朋友很尴尬,之后两人也渐渐疏远了。
说语言有温度,实质是说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客观效果。语言的温度考量的是人际关系。所以,朋友,要赢得尊重,要受人爱戴,要构建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就理所当然要先将温暖给予别人,先让自己的语言的温度升起来。而彻底摈弃那些辱骂、挖苦、恶意等的冷酷的语言,这样,人们交往中的语言就会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保持友善,整个社会就有了更多的和谐元素。
你看,语言竟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你说,语言有温度吗?
- 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散文)
- › 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散文)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散文)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散文)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散文)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