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五年级语文辅导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片断赏析» 正文

《草原》片断赏析

[10-20 00:43:10]   来源:http://www.kmf8.com  五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446
概要: 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教案实录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生:共有8句话。师:再想一想,每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生: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 
《草原》片断赏析,标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kmf8.com

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

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教案实录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

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生:共有8句话。

师:再想一想,每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 ,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他别的都讲得很对,就是第八句我觉得不太适合。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有感受。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怎么说好呢?

生:应该说是在那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的表现。

生:我看说骏马和大牛的表现也不确切,骏马和大牛怎么会像人一样表现呢?应该说是作者对在那种境界里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的联想。

师:这样说很好,很确切。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就是刚才同学们讲的。(板书: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骏马和大牛)

现在,我们再来一句一句地仔细研究一下。你们先说一说,课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儿的草原?

生:是指陈巴尔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过197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陈巴尔虎旗在黑龙江省,并不在内蒙古自治区。

师:你很用心。不过后来又划归内蒙古了。作者以前到过内蒙古没有?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的“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过内蒙古,但他并没有看到过草原,所以他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谁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语句?

(生读:“那里的天……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好。你们看,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从这两个大方面来写草原的。

师:好。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板书:清鲜、明朗)

师:你说得很好。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

师:到底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

师:你们理解得不错。作者看到这么可爱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很愉快,总想高声唱上一曲。

师:你们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生:当然有。“五一”节那天,我跟爸爸去登云门山,在山顶上看着远处蜿蜒在绿色大地上的河,看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苹果花,看着青州城那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房,觉得胸膛格外宽广了,精神也格外高昂了,情不自禁地仰起头向着远方大声唱起来。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连几天阴雨,闷在家里,使人心里格外烦躁,有时我气得用拳头捶桌子。老师,这是不是就叫触景生情呢?

师:你说得很对。人的心情也受环境影响的。现在,我们再看天底下的草原,又是什么特点?

生: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它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都是绿的。

师:“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板书:一碧千里)

生:就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都是绿色的。

师:“一碧”呢?

生:就是一片碧绿。碧,就是青绿色。

生:就是一派碧绿。

师:“一派碧绿”比“一片碧绿”确切些。“片”这个量词所指的范围不如“派”大。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很广阔,无边无际的意思。

生:我看到一本书上有“夜茫茫”这个词语。这里的“茫茫”,我看与“夜茫茫”就有相同的意思,除了无边无际,我体会还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

生:上一句讲过,因为天空非常晴朗。

师:对。人们一提到草原,除了绿草之外,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会想到羊群、马群、帐篷、牧人,还有天上的苍鹰、白云……

师:是的。在这里,作者把羊群比作什么?无边的绿毯又比喻什么?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而无边的绿毯比喻无边的草原。(板书:绿毯、大白花)

师:作者除了写羊群,又特别写了草原上的小丘。作者把线条柔美的小丘又比作什么?

生:比作了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板书:中国画)

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同学们,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中国画。你们看画面上的山,有没有用墨线勾边画框、描出轮廓?它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

生: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没有“捆绑感”。

生:中国画叫人看了,就会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动着的透明水气,很自然,很流畅,很轻便,……不是轻便,是很轻……

师:是很轻盈,对吗?

生:对啦,是很轻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学 - 五年级语文辅导 -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草原》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