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六年级语文辅导六年级语文教案《匆匆》预习解析» 正文

《匆匆》预习解析

[10-20 00:43:10]   来源:http://www.kmf8.com  六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589
概要: www.kmf8.com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匆匆》预习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匆匆》预习解析●重点生字碗:wǎn盛(ch唍g )饮食的器皿,上面口大而圆:饭碗。茶碗。盖碗。碗橱。像碗的东西:轴碗儿。笔画数:13;部首:石造句:景德镇生产的瓷碗精致美观。伶:líng〔伶仃〕孤独。〔伶俐〕聪明;灵活。〔伶俜〕孤独的样子。旧时称以演戏为职业的人:优伶。名伶。伶官(古代乐官)。笔画数:7;部首:亻造句:这位老人孤苦伶仃,幸亏有邻居照料。俐:lì 〔伶俐〕见“伶”。笔画数:9;部首:亻造句:这个孩子真是聪明伶俐。徘:pái〔徘徊〕a.来回地走,如“他在那里徘徘了很久”;b.犹疑不决,如“左右徘徊”。笔画数:11;部首:彳;造句:这个女孩在这里徘徊了好久。徊:huái〔徘(p俰)徊〕见“徘”。笔画数:9;部首:彳;造句:对事物不要左右徘徊。裸:luǒ 露出,没有遮盖:裸露。裸体。裸裎(脱衣露体)。赤裸裸。裸子植物
《匆匆》预习解析,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kmf8.com

www.kmf8.com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匆匆》预习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匆匆》预习解析

● 重点生字

碗:wǎn

盛(ch唍g )饮食的器皿,上面口大而圆:饭碗。茶碗。盖碗。碗橱。像碗的东西:轴碗儿。

笔画数:13;部首:石

造句:景德镇生产的瓷碗精致美观。

伶:líng

〔伶仃〕孤独。〔伶俐〕聪明;灵活。〔伶俜〕孤独的样子。旧时称以演戏为职业的人:优伶。名伶。伶官(古代乐官)。笔画数:7;部首:亻

造句:这位老人孤苦伶仃,幸亏有邻居照料。

俐:lì 〔伶俐〕见“伶”。

笔画数:9;部首:亻

造句:这个孩子真是聪明伶俐。

徘:pái

〔徘徊〕a.来回地走,如“他在那里徘徘了很久”;b.犹疑不决,如“左右徘徊”。

笔画数:11;部首:彳;

造句:这个女孩在这里徘徊了好久。

徊:huái

〔徘(p俰)徊〕见“徘”。

笔画数:9;部首:彳;

造句:对事物不要左右徘徊。

裸:luǒ 露出,没有遮盖:裸露。裸体。裸裎(脱衣露体)。赤裸裸。裸子植物。

笔画数:13;部首:衤

造句:他丑恶的面目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涔:cén

连续下雨,积水成涝。〔涔涔〕a.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b.形容天色阴晦;c.形容头脑胀痛。泪落很多的样子:涔泪。

笔画数:10;部首:氵;

造句:他的脸汗涔涔。

挪:nuó

移动:挪动。挪移。挪借。挪用。揉搓:挪挲。挪绳破篾(搓绳子,破篾片)。

笔画数:9;部首:扌;

造句:爷爷慢慢的挪动着脚步,步伐最慢但很稳。

罢:(罷)bà

停,歇:罢休。罢工。罢课。罢市。罢论(打消了打算)。罢笔(停止写作)。免去,解除:罢免。罢官。罢职。罢黜。完了,毕:吃罢饭。罢(罷)同“吧2”。罢(罷)pí 古同“疲”,累。

笔画数:10;部首:

造句:工人们用罢工来向资本家抗议。

● 重点词语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徘徊:来回地走,如“他在那里徘徘了很久”。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遮挽:遮挡,挽留。

蒸融:蒸发,融解。

凝然:精神凝聚。

叹息: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

茫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

●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 课文重点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以上就是《匆匆》预习解析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www.kmf8.com小学频道      六年级语文教案


Tag: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学 - 六年级语文辅导 -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匆匆》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