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计划总结学校计划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0-20 00:45:53]   来源:http://www.kmf8.com  学校计划总结   阅读:8515
概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不少研究者指出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由于缺少对其原因的深入分析,以至于对留守儿童提出的教育对策往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我们认为从出生到成熟,即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一个人人格特征、行为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对留守儿童来说,亲子分离且身处监护人所在家庭环境,这与非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完全不同。探讨这种特殊环境怎样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不仅在理论上能充实国内外专家有关亲子分离对儿童影响的研究材料,而且可以为寻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为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有定量和定性的了解,我们在浙江省湖州、温州、丽水等地的农村地区随机抽取了670名留守儿童,同时在相同地区、相同学校、相同班级按1:1比例实际抽取了70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两类儿童都进行了包括人格特征、在校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心理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标签:学校工作计划,学校工作总结范文,http://www.kmf8.com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不少研究者指出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由于缺少对其原因的深入分析,以至于对留守儿童提出的教育对策往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我们认为从出生到成熟,即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一个人人格特征、行为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对留守儿童来说,亲子分离且身处监护人所在家庭环境,这与非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完全不同。探讨这种特殊环境怎样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不仅在理论上能充实国内外专家有关亲子分离对儿童影响的研究材料,而且可以为寻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为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有定量和定性的了解,我们在浙江省湖州、温州、丽水等地的农村地区随机抽取了670名留守儿童,同时在相同地区、相同学校、相同班级按1:1比例实际抽取了70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两类儿童都进行了包括人格特征、在校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心理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并抽取一定比例留守儿童就“对外出打工父母对其家庭教育的状况、监护人对其家庭教育状况、作为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受和愿望”等问题进行了访谈,我们也抽取了一些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父母就“如何看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访谈。同时,对处在单亲(由留在家中的父或母一方抚养)、隔代(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上代(由与儿童父母同辈的亲戚朋友抚养)、同辈(由兄弟姐妹照顾)等不同监护类型中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

1.留守儿童普遍的心理问题

我们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良人格特征、不良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问题等三方面心理发展问题,初中留守儿童比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更为严重。初中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冷淡、孤独;学习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遇到挫折容易失去心理控制;忧虑不安,烦恼自扰,急躁易怒,抑郁压抑;易于激动、焦虑;神经过敏性高等不良人格特征。留守儿童在完成学校相关任务的能力方面、在适应学校环境和自制力方面、在人际交往的自信心方面、在同辈中受欢迎程度及与同辈互动合作方面均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交往和活动中,普遍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或表现出消极态度和退缩行为,或玩世不恭,有的甚至放荡不羁,成为问题学生。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上,小学留守儿童在“焦虑"因子的得分(t=2.029,P<.05),初中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分、症状指数、阳性因子"等10项因子得分上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1.933~2.963,P<.05)。访谈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地表现在其不良情绪上,许多学生只要一说起父母,就会情绪低落、沮丧,甚至哭泣,自身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这种不良情绪严重的会演变为对父母和自己的愤怒,不愿接听父母打来的电话,对父母冷漠和反抗;个别留守儿童将愤怒的情绪向自己宣泄,出现自虐甚至自杀行为。

2.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在我们抽取到的670名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比例最高,占51.58%;其次是单亲监护,占36.1%,而在单亲监护中,由母亲单独监护的留守儿童占到77.22%,是父亲单独监护的3倍多;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的比例均较少,占6.1%和5.8%。研究发现,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最差,其次是上代监护的儿童,相比而言,单亲监护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较好,但由母亲单独监护的留守儿童却存在着父爱教育缺失问题,男孩在性别角色的建立方面会出现困难。德、日两国心理治疗专家在一项专题社会调查中显示,患有“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孩子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缺陷,如不善言语、不求上进、感情冷漠等,严重者还可能发生逃学、早恋甚至是暴力行为。隔代监护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不良人格特征,他们在校行为均不如其他监护类型的儿童,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老师交给的任务,适应学校环境能力较差,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最低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亲子分离与父母教育观念落后

我们认为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神经过敏、消极情绪和冷漠情感,与亲子长期分离有关。我们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平均要隔3.56个月才能见父母一次,28.13%的留守儿童要隔半年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12.74%的留守儿童每隔1年才能见一次父母,留守儿童中最长的要隔3年才能见到父母。父母外出打工,又不常回家,致使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这种亲子分离,使许多留守儿童十分思念和渴望与父母团聚,如85.01%的留守儿童平时十分想念父母,73.13%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不要外出打工。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指出,亲子长期分离对儿童的情绪情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如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非常强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并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并认为早期的母爱剥夺有可能造成儿童情绪发展上的创伤性的后果。谢弗和鲁本斯坦(1981)研究认为在儿童早期经历严重孤独感的人到成年期更可能感到孤独。我们研究还发现,不仅是早期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而且分离时间越长,这种消极影响越大,如初中留守儿童人格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更多的这一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父母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观念落后,他们普遍没有认识到亲子分离、亲子教育缺失会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恶劣后果,他们以生活所迫为由,想当然地认为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或亲戚朋友照顾,不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对一些寄宿制学校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对上了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关心关怀的程度更低,原因是他们错误地认为学校教师应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职责模糊不清,个别留守儿童父母甚至在孩子生病住院时也不去看望,给寄宿制学校老师带来了较多负担。

[1] [2] [3]  下一页


Tag:学校计划总结学校工作计划,学校工作总结范文计划总结 - 学校计划总结
上一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