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上面这段话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很多书(例如我为写这篇文章参看的《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P4)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说法难以令人接受,至少我是如此。而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则将它译为(大意):没有朋友会在每个方面都不如自己。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凭感觉判断哪一种译法更正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前一种译法呢?显然是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导致。
首先,《论语》中孔子多处强调,人是不能没有过错的,只要能改就好。“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第三)。本段“无友不如己者”的下句也是“过则勿惮改”;其次,《论语》中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可见孔子是主张相互学习,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来完善自己的。把握住了这个大的思想,自然不会理解错。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论语》?为政第二)
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则是有好多种不同的版本。
对“攻”字,一说,攻击;另一说,攻读。
对“异端”,一说,异端邪说,或不同于儒道的学说,也有将其具体化的;另一说,指极端(见南怀谨《论语别裁》)。
对“己”一说,停止;另一说,同“矣”。
将上面的三个词的各种解释组合一下,再去掉不合理的,我们就可以得到:
攻击不同的学说,那 www.kmf8.com
就有害了啊。
攻击异端邪说,祸害就停止了啊。
攻读不同的学说,那就有害了啊。
做事走向极端,那就有害了啊。
我只是闲时翻翻论语,就看到过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专门研究《论语》的人想必还可以举出更多。我对文言不是很了解,因此不敢对上述说法作什么训诂学上的评价。我只是想谈一谈我从整体观点出发对这些解释的看法。
在论语中,提到孔子“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第一),“子温而厉(温和而威严),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第七)。若从这点上看,上述的第二和第三种说法都是不符合整体的。
孔子谓季氏:“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第三)
同样,在这一则中,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理解为“这样的事都可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好像孔子气愤得在挥舞着拳头说话,是有悖于孔子整体上“温、良、恭、俭、让”的作风的。所以我更赞同南怀谨先生的讲法(大意):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是他不忍心做的?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事情。上个学期到图书馆看到过一本书,叫《论语正裁——再与南怀谨先生商榷》,作者董子竹。虽然标题叫“商榷”,但书中却火药味十足。我只看了一章就没有再看。因为我觉得写文章连“温”都做不到的人谈论语可能不大合适。
下面继续再看一则: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
这又是一句充满争议的话。和上面一样,我还是先罗列一下既有的几种看法:
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是,这是孔子在政治上的愚民政策:老百姓,只要让他去做,而不能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也是五?四时后达到孔家店的一大罪状。
当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将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将“由”释为“任凭”,“知”释为“使之知”。即:老百姓各个知识都高了,就给他们政治自由;老百姓还没有到达水准,就教育他,先使他知。
- 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
- › 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如何做人——《论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