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
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
答: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略。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 山 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课文分析]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一、重点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2、 高插青冥、相顾惊疑(青天、天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3、往来屑屑 (匆匆)
4、 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同“无”)(高)
5、 连亘六七里 (连绵不断)
6、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人)(靠着)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同“才”)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突然)(于是)
9、见山上人烟市肆(店铺)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广大)(隐隐约约)
二、重点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译:(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译: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答: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无何,…… ;未几,……;忽大风起…… ;既而风定天清,逾时,……;倏忽如拳如豆……。
2.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3.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文知识点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 ›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 › 第四单元第1课天气与生活同步练习(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
- › 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达标检测
- › 2016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附答案)
- ›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试题(湘教版)
- ›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16)
- › 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 › 2016年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 › 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 › 2016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 2016年度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课内古文知识点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课内古文知识点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课内古文知识点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册课内古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