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
反其意而用之。 寂寞开无主。
风雨送春归, 已是黄昏独自愁,
飞雪迎春到。 更著风和雨。
已是悬崖百丈冰, 无意苦争春,
犹有花枝俏。 一任群芳妒。
俏也不争春,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把春来报。 只有香如故。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7.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
8.两首词写作的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表达了什么感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又表达了什么感情?
9.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咏梅的作品,回忆你读过的作品,至少写两句咏梅的诗句。
参考答案:
7.第一首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的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把梅花“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8.毛泽东的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的词抒发了词人独标高格,坚贞自守的傲骨。9.示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0.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11.“风骚”中的“风”原指 ,“骚”原指 ,“风骚”在词中指的是 ,与它同义的还有“ ”一词。
1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1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
A.古今中外的英雄。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词中的风流人物。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14.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其中,将“ ”与“ ”对比,歌颂了 ,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
15.“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16.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参考答案:10.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1.《国风》《离骚》文学才华 文采 12.D13.D1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往 今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 15.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16.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
(四)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 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 ›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 ›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试卷(苏教版有答案)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教学计划
- › 201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 › 2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 › 2016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
- › 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 ›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 › 201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二
- › 2016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