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受封者必须接受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3、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二、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开始变法。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以相同罪名处罚
2、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3、奖励军功。按照军功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没有爵位(对旧贵族打击最大)
4、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徒弟私有制。
5、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大)
6、统一度量衡。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启示: 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三、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
一、秦兼并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废分封,立郡县。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
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
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
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的职务是管理人民,征收赋税,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2.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车辆形制;统—文字,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4.为防御匈奴,修万里长城;
5、焚书坑儒。
三、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此后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主张,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要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则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三. 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刺史虽然官品很低,却可以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大,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五、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439年,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
1、迁都洛阳。
2、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带头去汉族女子为妻,讲女儿嫁给汉族人。
3.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清末(1905年)废除。
2.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3.内容: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科。明经科主要测考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相对容易。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4.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息和创造精神。
八、唐朝的开放与对外交流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出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2、鉴真东渡:唐朝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后定居日本奈良,至今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鉴真的坐像。
- 初一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 › 最新初一历史教学计划
- › 初一历史寒假作业《北方民族大融合》
- › 初一历史寒假作业《中华文化的勃兴》
- › 初一历史寒假作业《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 › 初一历史寒假作业《夏商西周的兴亡》
- › 2014初一历史寒假作业训练(选择题)节选
- › 初一历史暑假作业《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测试题》
- › 初一历史暑假作业《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训练题》
- › 初一历史暑假作业精选选择题
- › 初一历史暑假作业《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试...
- › 2014初一历史暑假作业试题
- › 七年级初一历史暑假作业(含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