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二学习辅导初二语文辅导资料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26» 正文

《桃花源记》教案26

[12-12 05:45:08]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二语文教案   阅读:8182
概要: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诵读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体会思想,熟读成诵;(2)情景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桃花源的“村民”,切身体会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3)探究 。探究考证,加深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2.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www.kmf8.com
《桃花源记》教案26,标签:初二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体会思想,熟读成诵;

(2)情景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桃花源的“村民”,切身体会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3)探究 。探究考证,加深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2.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www.kmf8.com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志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此中人语云(yù)  诣太守(yì)  邑人(yì)  刘子骥(jì)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曾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归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死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Tag:初二语文教案初二语文教案模板初中学习网 - 初二学习辅导 - 初二语文辅导资料 - 初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三峡》教学设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