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二学习辅导初二生物辅导资料初二生物教案教案:血液循环» 正文

教案:血液循环

[10-20 00:50:22]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二生物教案   阅读:8111
概要: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
教案:血液循环,标签:初二生物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血液循环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血液循环

一、 血液循环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生物教案初二生物教案模板初中学习网 - 初二学习辅导 - 初二生物辅导资料 - 初二生物教案
上一篇:教案:血管和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