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分)请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CaO能与H2 O反应,可用于 ▲ 。
(2)H2O与H2O2的元素组成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 ▲ 。
24.(4分)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主要有①反应温度;②反应物浓度;③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大小;④是否使用催化剂。请用序号填写如下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Ⅰ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Ⅱ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Ⅲ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Ⅳ 铝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铝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
25.(2分)镇江市区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为NO2、NO、CO等。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汽车排气系统中往往加装一套“三元催化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CO使人中毒的原因是 ▲ 。
(2)尾气中的NO、CO在“三元催化装置”发生反应,两种生成物均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26.(10分)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是 ▲ ,b是 ▲ 。
(2)若用B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3)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 ▲ (填装置编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 ▲ 。
(4)右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改进
装置。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l50 mL的集气
瓶里,先装进50 mL的水,再按图连好仪器,按
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是 ▲ 。
①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
化是 ▲ ;若瓶内水面没有变化,其原因可能是 ▲ ;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 ▲ mL;
②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50 mL水,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是 ▲ (填写序号)。
a.加快集气瓶冷却 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27.(6分)根据下列两个实验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陈敏同学在实验室准备制取Cu(NO3)2,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X;
方案二:2Cu+O2 △ 2CuO , CuO+2HNO3 = Cu(NO3)2+H2O。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较合理的是方案 ▲ ,理由是 ▲ 。
(2)李华同学在实验室要除去铜屑中的少量铁屑,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a.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 ② ▲ 。
b.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你愿意选择的是 ▲ ,理由是 ▲ 。
五、推断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8.(6分)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经过一系列加工而制得的极细小的碳酸钙粉末,它的生产过程如下:
(1)A物质是 ▲ 。
(2)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 ,② ▲ ,③ ▲ ,并指明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 ▲ 。
(3)二氧化碳有许多用途,请举出其中一例 ▲ 。
29.(6分)A是常见金属单质,B、C是非金属单质,且C是密度最小的气体,甲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乙是无色液体,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推断C、甲、乙的化学式为:C ▲ ,甲 ▲ ,乙 ▲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除了具有放出热量多,原料不受限制的优点外,还有 ▲ 的优点。
五、综合题(本题1小题,共14分)
30.(14分)铁是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某“取暖片”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氯化钠、水、活性炭等,其发热是利用铁生锈时会放热的原理。
(1)①发热剂需接触到空气才会发热,原因是铁要与 ▲ 和 ▲ 共同作用才会生锈,铁生锈是 ▲ 氧化(填“缓慢”或“剧烈”);
② 举例生活中防止金属铁生锈的做法: ▲ 。
(2)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取暖片”的成分产生了兴趣。
Ⅰ.小涵同学预测定“取暖片”中铁粉的含量。取8g“取暖片”样品,投入装有10.0g稀盐酸(足量)的烧杯(烧杯质量10.0g)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进行了五次称量,数据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t4
烧杯和药品质量/g 28.0 27.9 27.8 27.8 m
①表格中m的值为 ▲ 克;反应中共产生氢气 ▲ 克。
②“取暖片”样品中铁粉的质量分数 ▲ (精确到0.1%)。
Ⅱ.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这是关于气体的实验,实验前必须对装置进行 ▲ 。
②实验开始时,应 ▲ (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 ▲ 。
③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为 ▲ ,反应方程式为 ▲ 。
④你认为该兴趣小组设计的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应该在 ▲ 。
相关链接:
-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基础和识记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阅读和探究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体验和作文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 › 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改正病句
- › 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选择题
- › 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填空题
- › 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修改病句及语段
- › 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之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 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之现代文阅读
- › 2016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
- › 2016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题人教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