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考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阅读鉴赏表达技巧» 正文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阅读鉴赏表达技巧

[05-18 21:32:34]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阅读:8515
概要: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阅读鉴赏表达技巧,标签: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知识点,http://www.kmf8.com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第19—22题。第1题在“归纳内容要点”一讲中已经分析过,第2题比较容易,不去分析它,重点说后两题。

第3题的题干共有两句话。第1句话概括说明文章第四段的内容;第2句话中,“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答题方法的提示,“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是答案内容的要求。这道鉴赏题的答案是: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乡土情结”。从全文看,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乡土情结”,并说明“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会不会使之褪色,但并没有揭示“乡土情结”的内涵。第二段主要写“童年的烙印”,这是写“乡土情结”形成,已经触及其内涵;第三段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景,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发展。而第四段写出前文所没有的崭新内容,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句话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首段“辽阔的空间……”相照应,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永不褪色。有了这两点,本文的主题便得到了深化。再联系最后一段,这种“深化”会看得更清晰。

从本题的解答看,鉴赏表达技巧,绝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因为“作用”、“好处”都是指表达内容而言的。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正确的两项是A、C。A项是对全文结构和思路的评述,其正确不必多言。C项“失根的兰花……”的比喻运用,有何作用呢?上文说,“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再从比喻本身看,兰花是“失根”的,“萍”是“浮”的“逐浪”的,秋蓬是“飞舞”的,蒲公英是“四散”的,都是孤苦无助的,漂泊无定的,这样看来C项是正确的。

B项错在“这一切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方向”与文意相违,因为原文说,“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D项“极富新意”之说错。“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是“旧典”,文中只是用以证实“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未见新意,新意在“但百余年来……”以下,但是与用此典故无关。E项是对作品末段的评述,“笔法生动”大致可说,“具体,细致入微”的评价则显然与原文不舍,短暂几十个字,何来“细致入微”?何来“具体”?

从这道综合赏析题看,准确理解作品,是鉴赏正误的关键。

五、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知识点高考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上一篇: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常被误读十大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