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语文辅导资料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菱角的喜剧教学实录» 正文

高一语文教案:菱角的喜剧教学实录

[10-20 00:27:49]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493
概要: 生13:还有,在谈“既要掌握一般性,又要掌握特殊性”时,用了农民识天气、种子变劣、山洞养猪的事例。师:你们看,本文的事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事例?生:八个。(投影:①对菱角的认识、 ②蝗虫、蝴蝶一类的昆虫、③碳水化合物、 ④同一元素不同形态、 ⑤喝咖啡的过敏情况 ⑥牙齿的多少。⑦农民识天气 ⑧种子的优劣 ⑨山洞养猪)师:想一想:用丰富的事例来谈道理好不好,有些什么好处?生(纷纷):可以通俗易懂,变抽象为形象;读起来有趣,易于接受……师:(显示投影,总结了几点好处: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使说服力更强):好,这些好处你们几乎都说出来了。课文中的事例属于什么事例?与老师所举“飞机”的事例有什么不同?生14:课文中的事例多是生活常识、自然现象;老师举的是名人事例。师:对,前者是生活实例,后者是名人名事。大家喜欢那一类?(多答后一类)其实,两者各有好处,前者鲜活生动,后者经典、极具权威性。那么,课文中为什么不用名人名事,而大量用生产生活的事例呢?生14: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生动有趣,使得道理深入浅出。
高一语文教案:菱角的喜剧教学实录,标签:高一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生13:还有,在谈“既要掌握一般性,又要掌握特殊性”时,用了农民识天气、种子变劣、山洞养猪的事例。

师:你们看,本文的事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事例?

生:八个。(投影:①对菱角的认识、 ②蝗虫、蝴蝶一类的昆虫、③碳水化合物、 ④同一元素不同形态、 ⑤喝咖啡的过敏情况 ⑥牙齿的多少。⑦农民识天气 ⑧种子的优劣 ⑨山洞养猪)

师:想一想:用丰富的事例来谈道理好不好,有些什么好处?

生(纷纷):可以通俗易懂,变抽象为形象;读起来有趣,易于接受……

师:(显示投影,总结了几点好处: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使说服力更强):好,这些好处你们几乎都说出来了。课文中的事例属于什么事例?与老师所举“飞机”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生14:课文中的事例多是生活常识、自然现象;老师举的是名人事例。

师:对,前者是生活实例,后者是名人名事。大家喜欢那一类?(多答后一类) 其实,两者各有好处,前者鲜活生动,后者经典、极具权威性。那么,课文中为什么不用名人名事,而大量用生产生活的事例呢?

生14: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生动有趣,使得道理深入浅出。

生:为了使文章更形象,更具有散文的风格。

(投影――事例使用(1):因对象而异,因文、目的而异)

师:我还补充一点,此文主要是写给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看的,故要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可见,用事例说理时,还要注意对象。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用事例来讲道理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下面请打开你的作文本,看看你在这次作文中用了那些有说服力的好事例?还能否增加或改换一些事例?将你的作文与课文进行对比,说说你获得了那些有益的启示?请相互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现在先请自荐或推荐好的事例。

生15:我在作文中用了这个事例:寒潮虽然给人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寒潮也能带来降雨,改善空气质量……(念作文)

师:好,这个事例不错。好像是你们《地理》课本上的吧?(点头)请班上用了这个事例的同学举手。(近半数人举手)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这么多的人都用了这个例子,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众答):雷同了,没新意了……

师:是啊,事例不仅要得体,还要尽可能新颖独到些。

生10:我有这个事例:亚里士多德只知道物体的重量与降落速度有关,得出了重的东西先落地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却经过实践,发现了空气阻力、体积、密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师:很经典,是名人名事,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大谈伽利略如何实践,而是把重点放在他发现事物的复杂性上,这扣题很紧。请大家接着说。

(学生依次介绍:杀狼护鹿,导致鹿群退化;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特殊性的认识;深圳的成功显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有的赢得了掌声)

师:太精彩了。再请大家谈谈对比作文与课文后所获得的启示。

生(依次):我学到了多样化使用事例的方法。我的事例不太恰当,也不生动,应该用经典的事例……

师:是的,收获不小。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事例说理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后,投影――事例的选择、使用(2)):

选择上:1、事例能深刻地证明观点。2、事例有代表性。3、事例经典,有权威性。4、事例为讲道理服务。使用上:1、要简洁概述。2、要加评议,突出论点。3、充分而适当。

师:让我们再回到课本上,看看文中的事例是不是这样的。请大家读一下“农民识天气”这一事例。(生读完),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叙述的?

生:用概述语言。

师:再来读一下事例后面的的话。(生读完),这几句点评的话可否不要?

生:不行,因为这一点评就把事例和观点联系起来了,说服力更强。

师:看来,举了例还要加以分析,才能画龙点睛,避免堆砌事例。好,请看屏幕,这是两则精彩事例,请大家试着将事例(一)放到课文中去,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好?怎么放?

(投影):好事例欣赏(与改进):

1、一天课上,先生问道:“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整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效果才佳。” (毕淑敏)

2、古代,沧州寺庙门前的石狮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僧就请人沿河流往下游去寻找,找了十几里还有找到。老船工听说这事,笑着说:“石狮入水中,河流至此被阻,必从其周旁上下而过,顺势冲击石狮下边的泥沙,带走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一长,石狮迎水一面之下,必然出现一小坑,待到小坑扩大,日久,石狮又将必然落入坑中,如此下去,则石狮忙必沿河流上去。”人们赶到河流上游,果然找到石狮。(清.纪晓岚 )

生16:我认为可以将事例(一)放到课文的第7段。因为这里都是讲认识出现错误的。

师:有无不同意见?

生17:我认为应该放到第6段。因为酒精的杀菌特点属于自然现象,与这一段中其他自然现象是一样的。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多数):后一个同学的放法好些。第7段写的都是农业生产方面的事例,放进去了有些不伦不类。

师:当然,如果单从认识规律方面讲,放到第7段也不算错;但不如放到第6段妥贴。那好,谁来试一下,放进去?

生18:(读文中几句后)……还比如,毕淑敏在读书时,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几乎一字不改搬入课文)

生2:(插话)不好!

师:呵,出现反对派了。(对生18)看来你的方法有人不同意,请坐。生2有不同看法,那你来试一试。

生2:应这样:人们常以为酒精浓度越高,它的灭菌效果越好,但实际上浓度过高会让细菌表皮形成保护层,结果反而杀不了细菌。

师:就这么简洁啦?厉害!大家认为好不好?应给点掌声吧?(热烈鼓掌)

师:看到了吧?有了好事例还要用概述的方式才得体,这是我们刚才总结强调了的一个规则,请大家一定牢记。不过,也得感谢生18,她虽然出了差错,却给了我们有益的提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语文辅导资料 - 高一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