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B项,文中没有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重击这个含义。
答案:B
7.下列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解析:D项,诗歌上阕不是全部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答案:D
快乐时光
气愤极了
学完《景阳冈》这篇课文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想。小刚站起来怒气冲冲地说:“武松竟然如此残忍地对待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我感到十分气愤。”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zhōnɡ) 中意 中看 恶语中伤 中流砥柱
B.劲(jìnɡ) 劲敌 遒劲 疾风劲草 刚劲挺拔
C.应(yīnɡ) 应届 应许 应对如流 应有尽有
D.鲜(xiǎn)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屡见不鲜
解析:A项中“中意、恶语中伤”的“中”均读“zhònɡ”,C项“应对如流”的“应”读“yìnɡ”,D项“屡见不鲜”的“鲜”读“xiān”。
答案:B
2.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切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解析:A项,“往昔”是个完整的短语,诵读时中间不能停顿。诗歌的诵读节拍有“二音节”和“三音节”之说,但诵读诗歌时,首先要注重诗句整体语意表达的完整,不可拘泥于音节的多少而把短语强行拆开。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教育部在最新一年秋季全面实行了一项重大的政策措施,即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并施行听证公开制度,把收费置于社会舆论的___________之下。
(2)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_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3)发生在西班牙的“3•11”事件___________唤起了全欧洲对死难者的同情和对恐怖主义的憎恨,___________使欧洲停止了类似的“双速欧洲”之类的争吵。
A.监控 亟待 不但/反而 B.监督 亟待 不但/也
C.监督急需不但/也 D.监控急需不但/反而
解析:监控:监督控制;监督:查看并督促。据(1)句语意,此句应选用“监督”。急需:紧急需要;亟待:急迫地需要。解决“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的问题应是“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故本处应选“亟待”。(3)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应选“不但/也”;而“不但/反而”表示的是“反向递进”的关系。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正是由于这个观点的改变,不仅使“国力牌名袜”在上海市场一鸣惊人,而且影响了上海人对袜品的消费观念,推动了上海袜品行业的革命。
B.《最新一年高考资讯》的主编人员是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高考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等组成的。
C.最新一年《断背山》获第63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歌曲四项大奖。
D.教材既面向大多数学生,编得有适当的弹性,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国力牌名袜”应放在“不仅”前,并去掉“使”。B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由”和“等组成的”。D项语序不当,应将“编得有适当的弹性”提前,写成“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弹性,既面向大多数学生,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答案:C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新一年6月1日开始,北京公交、地铁将儿童免票线的标准提高到1.2米,建国以来一直沿用的1.1米儿童线同时成为历史。
B.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着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死火》。
C.200毫升38%的盐酸跟足量的大理石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38%盐酸的密度是1.19克/厘米)
D.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解析:D项是一个连续问的句子,第三个问句中“心灵”后的问号把语气隔断,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将最后的感叹号改为问号。
答案:D
6.阅读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答案: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答案: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阅读理解
(一)对比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完成7—8题。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两者描绘形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解析:表达技巧是诗歌的又一个主要方面,诗歌不同。作者不同,所用的手法也不同。毛泽东诗词意境开阔,角度多;马致远主要是意象叠加。
参考答案:毛泽东的词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运用对照,从多角度集中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马致远的小令,主要采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前三句九个名词排列,描写了九种富有特征的景物,动静结合,冷暖对比,和谐地组合成深秋夕照图。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试题:第一单元检测题
- › 高一语文教案:屈原列传
- ›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 › 高一语文基本和提升学习方法
- ›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语文?
- › 高一语文教案:演绎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教案:合情推理教案
- ›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计划
- › 高一语文上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
-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同步练习试题:第一单元检测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同步练习试题:第一单元检测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同步练习试题:第一单元检测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一语文同步练习试题:第一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