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展开那对子一看,顿时乐得手舞足蹈:清笔正楷,墨香扑鼻,字写得好,内容也好。城里有个临济寺,临济寺的大和尚每年请他写不少条幅,前来朝拜观光的日本人见一幅买一幅,一幅上百元,有的几百元,寺庙也因此有了一些收益。至于一年卖多少钱,他是问也不问的。
一九九二年秋天,大和尚找不到他了,我也找不到他了。过了二十来天,我才见到他,我问他到哪里去了,他朝东一指,说:“我到日本看了看。”原来,他应“春风株式会社”的邀请,访了一趟日本。他久居县城,别说国门,平时城门也很少出的,现在谈到出洋,却像是走了几天亲成,赶了一个集,那么平常。一个县城平民,访了日本,岂是瞒得住的?他从日本回来,名气更大了,向他求字的人就更多了。他依然是有求必应,依然不要报酬。
但是傅老师的心里也有人我是非。九月里的一天,我和他在花市看菊,一个西服革履、头发稀稀的中年人,拱着手朝他走过来说:“傅老师,久违了!…‘呵,‘无心道人’,你也看菊?”傅老师也向他拱拱手。这个人姓万,也爱好书法,自号“无心道人”。他在一个局里做事,常到四大机关行走。他不读帖,不临帖,不写春联、婚联一类的东西。我见过他不少作品,但不外三个字:“龙”、“虎”、“寿”,分别送给职务不同、年龄不同的领导干部。傅老师从来不论人非,对他却小有评议:给领导同志送一幅字无可厚非,落款“无心道人”,则可一笑也。
“无心道人”牵着傅老师的手,笑容可掏地说:“傅老师,我也想求你一幅墨宝哩。”
“好的,好的。”傅老师也笑容可掬地说,“我的字,你见过?” “见过,只是没有细读。”“没有细读,何言墨宝呢?” “慕名呀,你的字,写到日本去了!”傅老师“哦”了一声,说:“这么说,你不是慕我的名,是幕日本的名了!”傅老师笑了一阵,又说:“写什么?嘱句吧。”“‘意静不随流水转’——” “好的,好的。”“‘心闲还笑白云飞’。“好的,好的。——还写什么呢? ”“就写这两句吧,立幅。”
“好的。”傅老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硬皮小本,记下他的名字和嘱句。“无心道人”又牵了牵傅老师的手,高兴地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说:“傅老师的字,你是摸不到了。”谁向他求字,他若点头,淡淡吐一个“行”字,便是真应了;他若满口“好的,好的”,并将你的名字记在小本上,你就吹了灯睡觉去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对博老师的小院、书屋和他读帖、临帖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烘托了傅老师存书法艺术上的修养与造诣,为写傅老师的性格特点做铺垫。
B.理发匠老潘接剑傅老师为他写的对子,为傅老师能记住自己酒后顺口说的一句话,并且还在大年三十亲自把对于送来而乐得手舞足蹈。
C.临济寺的大和尚每年都要清博老师写很多条幅卖给日本人,大和尚因此赚了不少钱,傅老师从不计较,显示山他的大度与宽容。
D.傅老师久居县城,平时很少出门,应日木“春风株式会社”之邀出访日本,在当地实属稀罕事,但他一直想瞒任大家,可见他有一颗平常心。
E.小说以“我”为视角,生动真实地塑造了平民书法家傅老师的丰满形象:文中拉家常收的语占,富于生活气息,平实且耐人寻味。
(2)第一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清简要分析。(6分)
(3)似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笔墨塑造“无心道人”这一形象,其用意何在?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丈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丈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一古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哥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固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作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常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丈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为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造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丈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 闹起来,他构筑的言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丈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丈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这是因缘时会。”他强调说,“我年轻的时候,许多熟人同乡头脑都比我优秀得多,却一个个先后消失在中国近乎周期的悲剧里。就拿写丈章来说,开始时我的一支笔就笨得很,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是比别人耐烦一点。”
- 高三语文补考试题整理
- › 高三语文练习:东方风来满眼春练习拓展训练
- › 高三语文练习:东方风来满眼春练习参考答案
- › 高三语文练习:东方风来满眼春练习题及答案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一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二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三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四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五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六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七
- › 高三语文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讲解测试八
- › 高三语文同步练习:滕王阁序同步练习及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语文补考试题整理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语文补考试题整理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语文补考试题整理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语文补考试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