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物理复习高三物理教案高三物理教案:第二轮专题备课复习教案» 正文

高三物理教案:第二轮专题备课复习教案

[10-20 00:46:57]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物理教案   阅读:8519
概要: 力 根据F=ma转化为测量m、a功 根据 转化为测量m、S、v电学 电阻(精确测量) ①根据 转化为测量U、I(伏安法);②电阻箱(半偏、替代)电功率 根据P=IU转化为测量U、I电源电动势 根据E=U+Ir转化为测量U、I2.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前有)为了减小由于实验数据而引起的偶然误差,常需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图象法3.实验误差的分析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初步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能定性分析某些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知道用平均值法、图象法减小偶然误差;但不要求计算误差.(1)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测量值总是有规律的朝着某一方向偏离真值(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仪器本身不够精确,或实验原理、方法不够完善.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造成测量值的无规则起伏称为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多次测量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因此,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偶然误差.(2)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设某物理量的真值为A0,测量值为
高三物理教案:第二轮专题备课复习教案,标签:高三物理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力 根据F=ma转化为测量m、a

功 根据 转化为测量m、S、v

电学 电阻(精确测量) ①根据 转化为测量U、I(伏安法);②电阻箱(半偏、替代)

电功率 根据P=IU转化为测量U、I

电源电动势 根据E=U+Ir转化为测量U、I

2.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前有)

为了减小由于实验数据而引起的偶然误差,常需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图象法

3.实验误差的分析

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初步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能定性分析某些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知道用平均值法、图象法减小偶然误差;但不要求计算误差.

(1)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测量值总是有规律的朝着某一方向偏离真值(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仪器本身不够精确,或实验原理、方法不够完善.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造成测量值的无规则起伏称为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多次测量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因此,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偶然误差.

(2)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设某物理量的真值为A0,测量值为A,则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为 .真值A0常以公认值、理论值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代替.

(3)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⑵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Ⅱ、重点的学生实验

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 (其中T=5×0.02s=0.1s)

⑵利用“逐差法”求a:

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右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

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3.互成角度度两个力的合成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成: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后描出运动轨迹,测出曲线任一点的坐标x和y,利用

、 就可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注意事项:

⑴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⑵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⑶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⑷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⑸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由于v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和O /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m1OP=m1OM+m2(O /N-2r)即可。

注意事项:

⑴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

⑵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⑶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⑷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两小球将不再同时落地,但两个小球都将从斜槽末端开始做平抛运动,于是验证式就变为:m1OP=m1OM+m2ON,两个小球的直径也不需测量了。

6.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图示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注意事项:

⑴要多做几次实验,选点迹清楚,且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

⑵用刻度尺量出从0点到1、2、3、4、5各点的距离h1、h2、h3、h4、h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算出2、3、4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2、v3、v4,验证与2、3、4各点对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和动能增加量 是否相等。

⑶由于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总是使

⑷本实验不需要在打下的点中取计数点。也不需要测重物的质量。

7.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摆长的测量:让单摆自由下垂,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读到0.1mm),用游标卡尺量出摆球直径(读到0. 1mm)算出半径r,则摆长L=L/+r

注意事项:

开始摆动时需注意:摆角要小于5°(保证做简谐运动);不要使摆动成为圆锥摆。

必须从摆球通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测出单摆做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高三物理教案高三物理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物理复习 - 高三物理教案
上一篇:高三物理教案:光的干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