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物理复习高三物理试题高中物理模拟试题集练习» 正文

高中物理模拟试题集练习

[10-20 00:46:57]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物理试题   阅读:8905
概要: ④绳子的长度。(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 准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①绳的质 量要轻: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③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④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小。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 。(在答题卡上对应区域填入选项前的编号)(3)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1)①②或①③;(2)①③;(3)例如:“对同一高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取受力后相对伸长尽量小的绳”等等。15.重要的实验内容与方法15-1.如图1所示为一热敏电阻(电阻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I-U关系曲线图。① 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如图1所示的I-U关系的完整曲线,在图2甲、乙两个电路中应选择的是 图所示的电路。已知两电路中的电源电动势均为9V,内电阻均不计,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均为100Ω。② 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恒为9.00V,电流表示数为70.0mA,定值电阻R1=250Ω。根据热敏电阻的I
高中物理模拟试题集练习,标签:高三物理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④绳子的长度。

(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 准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①绳的质 量要轻:

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

③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

④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小。

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 。(在答题卡上对应区域填入选项前的编号)

(3)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

(1)①②或①③;(2)①③;(3)例如:“对同一高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取受力后相对伸长尽量小的绳”等等。

15.重要的实验内容与方法

15-1.如图1所示为一热敏电阻(电阻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I-U关系曲线图。

① 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如图1所示的I-U关系的完整曲线,在图2甲、乙两个电路中应选择的是 图所示的电路。已知两电路中的电源电动势均为9V,内电阻均不计,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均为100Ω。

② 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恒为9.00V,电流表示数为70.0mA,定值电阻R1=250Ω。根据热敏电阻的I-U关系曲线及相关知识可知,电阻R2的阻值为 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甲……4分,106~112……6分

15-2.在使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的实验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可以方便地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值。图中变阻器的总电阻值R1和R2的大小满足R1=10R2。

① 在实验中,为了使被测电阻RX的电压在开始时有最小值,在闭合电键前,变阻器R1和R2的滑动端P1和P2应分别放在各自的 端和 端.

② 采用这个电路能够达到精细调节Rx两端电压的目的。其中变阻器 是进行精细调节使用的。

③ 按照所给的电路图将如图2所示的实物图连接成测量电路。

① b,c;② R2③ 如图所示

16重点:物理过程的分析;关键性物理条件的分析与表述

16.如图10甲所示,一根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下面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砝码A。手拿一块质量为M的木板B,用木板B托住A向上压缩弹簧到一定程度,如图乙所示。此时如果突然撤去木板B,则A向下运动的加速度a(a>g)。现用手控制使B以加速度a/3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求砝码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2)求出这段运动过程的起始和终止时刻手对木板B的作用力大小的表达式。

16.(1)设最初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为x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有kx0+mg=ma

解得x0=m(a-g)/k

设A和B以加速度a/3向下做匀加速运动过程的终止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x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有 k x1+mg=ma/3

解得x1=m(a/3-g)/k

设A和B一起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在这段时间内,A运动的位移为[来源:学。科。网Z。X。X。K]

s=x0-x1

根据s= ,可解得

(2)起始时刻A受三个力,满足mg+kx0-N1=ma/3

B受三个力,满足Mg+N1-F1=Ma/3

解得:F1=M(g-a/3)+2ma/3

A与B脱离时B受二个力,满足Mg-F2=Ma/3

解得:F2= M(g-a/3)

17重点:重要物理过程模型(传送带)的理解;能量思想的理解与应用;复杂物理过程的分析

17.如图所示,AB是一段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高度为h,末端B处的切线方向水平。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P从轨道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滑到B端后飞出,落到地面上的C点,轨迹如图中虚线BC所示。已知它在空中运动的水平位移OC= l。

现在轨道下方紧贴B点安装一水平传送带,传送带的右端与B的距离为l/2。当传送带静止时,让P再次从A点由静止释放,它离开轨道并在传送带上滑行后从右端水平飞出,仍然落在地面的C点。当驱动轮转动带动传送带以速度v匀速向右运动时(其他条件不变),P的落地点为D。不计空气阻力。

(1)求P滑至B点时的速度大小;

(2)求P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写出O、D间的距离s随速度v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17.解:(1)物体P在AB轨道上滑动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得物体P滑到B点的速度为 ③

(2)当没有传送带时,物体离开B点后作平抛运动,运动时间为t,

t= ,

当B点下方的传送带静止时,物体从传送带右端水平抛出,落地的时间也为t,水平位移为 ,因此物体从传送带右端抛出的速度v1= 。 ②

根据动能定理,物体在传送带上滑动时,有

解出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当传送带向右运动时,若传送带的速度v≤v1,即v≤ 时,物体在传送带上一直作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的速度仍为v1,落地的水平位移为 ,即s=l; ②

当传送带的速度v> 时,物体将会在传送带上做一段匀变速运动。如果尚未到达传送带右端,速 度即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此后物体将做匀速运动,而后以速度v离开传送带。v的最大值v2为物体在传送带上一直加速而达到的速度,即新 课 标 第 一 网

= ,

由此解得 v2= 。 ①

当v≥v2,物体将以速度v2= 离开传送带,因此得O、D之间的距离为

。 ②

当v1< v < v2,即 时,物体从传送带右端飞出时的速度为v,O、D之间的距离为 。 ①

综合以上的结果,得出O、D间的距离s随速度v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

18-1联系实际;学科内综合;繁杂的文字运算

18-1.1920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曾预言:可能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他把它叫做中子。1930年发现,在真空条件下用射线轰击铍( )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极强的不知名射线和另一种新粒子。经过研究发现,这种不知名射线具有如下的特点:① 在任意方向的磁场中均不发生偏转;② 这种射线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③ 用它轰击含有静止的氢核的物质,可以把氢核打出来。用它轰击含有静止的氮核的物质,可以把氮核打出来。并且被打出的氢核的最大速度vH和被打出的氮核的最大速度vN之比等于15 : 2。若该射线中的粒子均具有相同的能量,与氢核和氮核均发生正碰,且碰撞中没有机械能的损失。已知氢核的质量MH与氮核的质量MN之比等于1 : 14。 [

(1)写出射线轰击铍核的核反应方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三物理试题高三物理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物理复习 - 高三物理试题
上一篇:高三上册物理月考试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