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是高中学习的最后一年,也是最重要的一年,把握好高三的学习对我们的高考有很大的帮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期中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
13.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
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14.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B.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C.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D.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15.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在《皮子文薮•汴河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运河开通后,江都(今江苏扬州)出现许多货场、旅店等,搬运业、商业也开始繁荣起来。由此可见开通运河的直接影响是
A.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B.邸店柜坊开始出现
C.沿岸城镇兴盛起来 D.国内市场逐渐形成
16.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17.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18.2010年11月16日,经由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中国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喜好密不可分
B.它以北京地方戏为母体而成,故名京剧
C.“文化大革命”中一统天下的“样板戏”大多是现代京剧
D.可以用“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概括它
19.古代雅典政治的一个特点是“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下列雅典的机构中,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20.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B.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C.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D.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21.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在位)常常说出启蒙运动的富有代表性的口号,如“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一个国家若划分成少数大地产是危险的”等。这表明启蒙运动
A.冲击着欧洲的封建统治 B.成为俄国政治革命的理论
C.其影响超出了欧洲范围 D.迫使统治者改变其统治政策
22.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某同学在阅读《世界文明史》时,看到这样一句话:“(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括号内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斯大林模式 D.第二次工业革命
38.(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元仁宗时,编成《风宪宏纲》-元英宗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成《大元通制》。与此几乎同时,又出现了《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还颁布了《至正条格》,其类目与《大元通制》相似。
- 广东省潮汕两市名校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 广东省潮汕两市名校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广东省潮汕两市名校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广东省潮汕两市名校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广东省潮汕两市名校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广东省潮汕两市名校高三历史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