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做试题,在做题当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期中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的形成属于史学研究的
年代 ]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第一时期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第二时期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史料整理 B、史料收集 C、历史解释 D、问题形成
2.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有一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数学的方式了展示了该制的内涵,同学们纷纷进行了解读,其中解读你认为最为准确的是
A、同学解读说:a表示君主专制,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同学解读说:a表示封建专制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同学解读说:a表示专制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同学解读说:该图无法正确阐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涵。
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4、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A、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5、《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6、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7、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西沿运河塘路,南至拱宸桥脚,北至瓦窑头,东至陆家务河,径直3里,横约2里,周11.2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杭州商埠之开辟是根据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8、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9、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1、“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干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干‘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12、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13、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和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14、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 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中复习资料
- › 初一第一学期地理期末试卷(附答案)
- › 初二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 › 2016 届上海市初三英语同步试卷第一学期摸底试卷
- › 上海初中各年级第一学期英语首字母填空专项训练
- › 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 › 2016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 2016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历史期中考试
- ›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 ›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历史试卷
- › 初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
- › 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