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历史复习高三历史试题包三十三中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正文

包三十三中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10-20 00:46:57]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历史试题   阅读:8936
概要: 2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欧洲宗教改革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据此回答24~25题。24. 拉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马丁•路德推出《九十五条论纲》 B.英国议会通过不《至尊法案》C.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D.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25.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www.kmf8.com 试卷Ⅱ非选择题 (共50分)二、材料题(本题共有3小题,合计40分)26、(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包三十三中高三历史期中试题,标签: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2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欧洲宗教改革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据此回答24~25题。

24. 拉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马丁•路德推出《九十五条论纲》 B.英国议会通过不《至尊法案》

C.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D.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

25.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www.kmf8.com

试卷Ⅱ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题(本题共有3小题,合计40分)

26、(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4分)其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和意义? (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4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4分)

28.(18分)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与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68

材料二:今君实(司马光)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迁,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抖三:荣禄、王文韶还在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说:“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容轻改。”他们还说:“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第52页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争论发生于何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在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主“是指哪位皇帝?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怨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荣禄、王文韶等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政治主张。(4分)

(4)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C B D A B B B C B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C B D B B B B C A A

26.(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2分)

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4分)

(2)答案提示:(各1分,满分4分)①地理:平城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文化,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政治:平城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③经济:平城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经济落后,粮食产量有限;

④历史: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2分)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分)

(3)答案提示:(各2分,满分6分)①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③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试题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历史复习 - 高三历史试题
上一篇:濮阳县二中高三历史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