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荷塘月色》,首先要在诵读中整体上感知文本,至少要作这样三个方面的自我“问答”:一是文本传递了些什么信息?二是这些信息哪些写得最详细?三是文本究竟说出了什么心思情绪?前两个问题只要认真读文本就可以发现结论从而明白信息因子数量,后一个问题不是一眼就可以看透,需要借助其它信息给予补充,尔后获得自己的信息因子数。如若对《荷塘月色》思想情绪作出深入开掘,那么当选取研究办法。运用方法,当时刻注意对话的深度的巧妙开拓。比如,语义推理方法、社会联系方法、文化解码方法、接受美学方法、文体剖析方法,等等。以“语义”推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篇天地好像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我什么也没有”、“到底让我惦着江南了”等等,似乎是一条“愁――喜--愁――喜”的意义脉络。以“社会”联系,1927年7月,是中国动荡的岁月,一个受过“五四”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思考社会、家庭,不可能不点染一些情绪,似乎心中有些难以言说的分子,可能才会造成似忧似喜,难言喜忧。以“文体”剖析之,作为散文的神韵,实在的是追求着“荷花之美”和“月色之美”,但是,这种美在心灵之处是思想的必然和追求,绝不是毫无交融的写作,为写作而写作;作为一篇游记,所记之物也绝不是信手写来,从景物之美之巧可以发现是艺术的巧做,也可以推测思想情绪的某些因子。从教学课程论角度,教师引导可以选择相当的情感因子和思想因子与学生交流探讨。笔者作个这样的说法,荷与月的美里蕴涵着一个作家的现实情绪和文化情绪,暂时的和永久的相伴。刚才的立体开掘,就是一种文本意义上的“对话与问答”解读。实践,是全面协调推进的领悟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问答”,也是一个符合对话者生理、心理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毫无疑问地是一个全方位的“对话与问答”的过程。
从实际看来,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是“对话”与“问答”的实践,而“理解”是使实践纵深发展的关键。
二、语文教育教学以“理解”作基础来提升“对话”与“问答”的质量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于20世纪提出了“对话哲学”概念,他认为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之话语”。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对话是一种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一种对话,理解是对话的第一要义。”不难理解,在这里,“开放心灵”、“真正的理解”是一个充分必要的条件。比如,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实施,所有的语文工作者就需要获得这样的一个共识,即一个对话的前提:清楚语文教育的对象,即语文教育实践究竟在培养什么人;清楚教师自我,即语文教育实践对于自我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3]清楚它们,才不至于在浮躁的教育实践中迷失语文教育的方向,才不至于在繁杂的学校生活中失去语文自我。只有在这样的基本理论指正之下,我们的课堂语文、生活语文、学术语文才会各得其所,又相互映衬;只有在这样的基本观点指正之下,我们基于不同的教材、学生和教师所采取的不同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技术,才不至于南辕北辙。
语文教学是以“理解”来推进“对话”的。语文教学是各种各样的对话,听、说、读(看)、写、评概莫能外。语感,建立在对原对话的模拟之中。所谓“原对话”,是指以各种符号保存下来的可以品评的文本。大师一段文,凡人一句话。所谓“模拟”,是指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仿效获得一种自由境界。所以,模拟原对话以获得语感,是需要心心相印的交流,当然,有时是瞬间的。“林妹妹才不会说出这样的混帐话。”这是宝黛二人的心灵对白。说者以此传送信息,“我爱你”,听者将此储存心里,“我也爱你”。而这中间的链接媒介是心与语的流动。诵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觉出的愁是江水,江水奔涌不停、缠绵不断,自己愁在这般的境地中。为何这般?一是愁与水似,比中相融;一是词人之愁借水态为媒传送欣赏者,感动顿生。传送是一种对话。“言意转换”,同样建立在对话之中。“语言的运用,即言语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转换’过程,或者说,‘言语’就是‘转换’。”“就是‘物’与‘言’的转换,‘心’与‘言’的转换,就是‘心’经由‘言’关系着‘物’的转换,当然也包括反方向的转换在内,构成双向的转换关系。”[4]这段话告诉我们,眼中之竹而胸中之竹而手中之竹,是一种看(读)——思——写(说)的对话过程。因此,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永远的对话。在这连绵不断的对话之中,听说读写反复结合,智能情理始终统一,从而语文的言语能力和言语主体得到全息式发展,身心获得极大的收获和快乐。这就是“痛苦之花的甜实”魅力。“言语互换”,同样需要建立对话平台来繁荣自己。无论是怎样一种情况的言语交际,“可以说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5]。发音——听音,听音——发音;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接受信息——发出信息,都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总之,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语文的繁荣需要对话这一途径,但是提升对话的质量就必须以理解作为基础。
语文教学同样应该以“理解”来推进“问答”。医生问诊应该属于问答形式,它通过问答来确诊从而给予医治。专家认为,问诊是医生通过与病人或知情人交谈,详细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经过分析、综合,全面思考而提出初步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断方法。医生的医术素养、治疗经验、观察询问是前提,提问视角和方式要依据病者的情况而定,极为重要。比如说“课堂提问”,就需要以“理解”作基础来提升提问质量。下面的几种提问方式就因缺少理解,导致“问病”,教学质量收效甚微。如轰炸式提问、口头禅式提问、作秀式提问、半截话提问等。有老师分析,对于还未通读文本的学生,本应该让他们自由轻松地朗读课文,充分解放孩子的大脑,可一连串的问题轰炸,学生头脑发昏、发涨,不知从哪一个问题入手,心中的沉重包袱成了读书思维的累赘;提问随意,仅以“是、对、行”就可以将那些简单问题作出回答,其中不乏人云亦云的“南郭先生”,他们响亮的声音只是脱口而出的传声筒;教师采用让学生提问引出学习课文,方法本来不错,可是让学生提问不是为了尊重学生,不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好象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作秀而已。学生提出十几个问题,五花八门,教师既没有进行梳理归纳,也没有点明重点难点。能不能通过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该从哪个问题找到学习课文的突破口?学生心中困惑不已;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这些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有的课堂总说前半句话,让学生接答后半句,使学生养成了“挤牙膏式”的回答问题习惯,对学生将来的自主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6]这些做法究竟是因何而至如此的呢?简而言之,缺少理解,缺少对课程、教材、学生乃至教师自身的透彻。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对话”也需要“问答”,但是,都必须以“理解”作为基础,从而步步深入,获取教与学的高质量。
- 名师指导:“对话与问答”无须此消彼长
- › 名师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突破初中英语
- › 名师指导:初二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
- › 名师指导:初二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初中数学
- › 名师指导:浅议初中生数学学习差的原因
- › 名师指导:初中数学考试克服失误的20句口诀
- › 名师指导:学好初中数学四方法
- › 名师指导:高三生物复习建议
- › 2016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名师指导
- › 名师指导: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6建议
- › 名师指导: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的建议
- › 名师指导高考数学复习方法
- › 名师指导:六大方法助您记忆高中历史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名师指导:“对话与问答”无须此消彼长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名师指导:“对话与问答”无须此消彼长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名师指导:“对话与问答”无须此消彼长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名师指导:“对话与问答”无须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