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文言文赏析解密古老又新鲜的中国龙文化» 正文

解密古老又新鲜的中国龙文化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文言文赏析   阅读:8659
概要: 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一荒诞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之子,以使人们像尊崇龙一样尊崇他、畏惧他。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被称为“相龙”。虽然相龙究竟指什么,史家说法不一,但秦始皇与龙神拉上关系是无疑的。朱乃诚认为,虽然在汉代开始,龙与皇帝就有了某种联系,但把龙和皇权联系起来,可能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千秋节”,当时有一种铜镜叫盘龙镜,上有一条龙,还有铭文“千秋”,这种铜镜的用途是在千秋节的时候由皇帝颁赐给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给皇帝。这个盘龙镜当时叫做“天子敬”,从这个角度讲,龙就和皇权联系起来了。而真正把龙作为皇帝象征,还从明代开始。皇帝穿龙袍,这个规则就是从明朝制定的。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以后,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
解密古老又新鲜的中国龙文化,标签: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kmf8.com

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一荒诞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之子,以使人们像尊崇龙一样尊崇他、畏惧他。

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被称为“相龙”。虽然相龙究竟指什么,史家说法不一,但秦始皇与龙神拉上关系是无疑的。

朱乃诚认为,虽然在汉代开始,龙与皇帝就有了某种联系,但把龙和皇权联系起来,可能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千秋节”,当时有一种铜镜叫盘龙镜,上有一条龙,还有铭文“千秋”,这种铜镜的用途是在千秋节的时候由皇帝颁赐给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给皇帝。这个盘龙镜当时叫做“天子敬”,从这个角度讲,龙就和皇权联系起来了。

而真正把龙作为皇帝象征,还从明代开始。皇帝穿龙袍,这个规则就是从明朝制定的。

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以后,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印度佛教为中国龙增添了新元素

中国龙文化之所以能长期延续,除了原有的龙图腾崇拜之外,还在外来佛教中吸取了新的鲜活因素。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龙文化影响很大。佛教中的龙王、龙珠、龙宫信仰及其传说与中国本土龙文化融合,使中国龙文化更为丰富多彩。

在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佛教中的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佛经转译为中文时,那迦顺理成章地被译为龙。

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神通广大,被称为“龙王”。据佛经记载,龙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严华美的宫殿,佛曾到海底龙宫中宣讲佛法,这些内容对后来中国龙王传说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于龙王的神力,佛经中的记载与中国的传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降雨功能。中国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是与佛教说法有关的。

中国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种神灵信仰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道教就借鉴参照佛教,引进龙王并加以改造,创造出自己的龙王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龙王信仰,名目繁多超过了佛教,达数百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

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迎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道教中龙王的职责主要是兴云布雨,据说,在百姓遇到炎旱之时,天帝就派各位龙王前去布云施雨。发展到后来,凡是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池井,莫不驻有龙王,而龙王庙也随之遍地而起。

龙不只属于皇帝而更活在民间

八千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有关。

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

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专门的龙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年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多了起来。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更有龙舟竞渡的盛大民间娱乐活动。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恪尽神职,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舞龙,是中国民间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娱活动。早在唐宋时期,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演形式。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向有舞龙灯的习俗,也称“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并在不同地方发展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据说有一次,明孝宗朱祐樘忽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龙生九子都是何名目?李东阳仓促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和同僚们一起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清单上龙的九子是:

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睚眦(yá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

嘲风(cháofēng):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蒲牢(púláo):喜欢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

狻猊(suānní):形如狮,喜欢蹲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

赑屃(bìxì):似龟,好负重。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

狴犴(bì'àn):平生好讼,其形似虎,往往刻于狱门之上。

负屃(fùxì):平生好文,常盘绕在石碑碑文头顶。

螭吻(chīwě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作建筑物上的吻兽。

延伸阅读

中国龙与外国龙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

Dragon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带有恶毒、凶狠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龙完全不一样。

Dragon在形象上与中国龙有几分相似,它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行走,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它全身覆盖着鳞片,保护着身体。

Dragon多居于山洞,喜好财宝,通常洞中都会收藏大量的财宝。它可以作出喷吐攻击,红龙会喷火,蓝龙会喷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文言文赏析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文言文赏析
上一篇:梨:中国文化中最“神圣”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