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文言文赏析高中文言文: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正文

高中文言文: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文言文赏析   阅读:8600
概要: www.kmf8.com为大家提供“高中文言文: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高中文言文: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1. 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2. 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3. 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
高中文言文: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标签: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kmf8.com

www.kmf8.com为大家提供“高中文言文: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高中文言文: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 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2. 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 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 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 “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更何况迁移和运用?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举例如下:

1. 形训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006年天津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B. 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2. 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2006年浙江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形受质 质:资质

该句中,“赋”和“受”对举,“形”和“质”对举。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形(形体)”的意义,推断出与之相对的“质”的意义,应当为“实体、本质”,所以A项“资质”的解释是错误的。

3. 语法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2006年安徽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通过对“资”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资生”是一个动宾短语,“生(生活、生命)”为名词,充当“资”的宾语,“资”应是动词,而D项却把“资”解释成了名词“资财”。据此可以推断出D项的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动词“资助,帮助”。

4. 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2006年天津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迫洛阳 迫:逼迫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5. 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6年全国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义为“隐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而按A答案的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季布隐瞒濮阳周氏家(的真相)”,这显然有违上下文意。

高考试卷中的下列试题也可通过成语推断法来进行解答:

(1)(2006年全国卷Ⅰ)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2)(2006年四川省)环堵之中

堵:院子

[1] [2]  下一页


Tag:文言文赏析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文言文赏析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