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旨感悟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3.写法点击
以短小的段落,表达悲痛的感情。
甘地是印度人民心中的“圣雄”,他为了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但在民族的仇杀中却遭了毒手。这篇新闻既写圣雄死的过程,也写他死的影响。事情巨大,悲痛巨大。如何反映这一重大事件,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何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作者除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还在句式上,尤其在自然段的写法上一反写重大事情的集中、酣畅、大篇幅,而是以小巧、平实取胜。你看全文16段没有一段够得上长段的,最长的是13段,也只不过120字左右,最短的14段,只有一句话:“当晚,在人民群众的一再请求下,终于让他们瞻仰了甘地的遗容。”这些短的段落,使我们想见到作者在写这篇新闻时的悲痛之情,好像写一段话也要用尽所有的力气,用尽所有的感情。所以说,这样小的段落,是很容易表达丰富的、难以言传的感情的。
4.重难点解惑
⑴导语知识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下面举三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①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②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③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⑵课文中的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人物:甘地。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⑶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⑷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⑸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这是圣雄甘地对凶手拉姆.纳拉姆所说的一句话,它表明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已做出了力所能工巧匠及的贡献,对他自己来说已无怨无悔,也体现了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民族独立必胜的自信心。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⑹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这名话既体现了她的悲痛心情,又体现了祖父被尊为国你的自豪感。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⑺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名师引领探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40年代初,曾掀起3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印度拖入战争深渊,印度人民同英殖民统治间的民族矛盾激化。大战结束后,英殖民者为缓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和巩固殖民统治地位,采取镇压与怀柔两手政策。1918年7月,英国颁布标榜将在印度“逐步发展自治体制”,“逐步实现印度的责任政府”的《孟太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1919年3月,又颁布继续采取高压政策的《罗拉特法》。《罗拉特法》的颁布,激起印度人民抗议怒潮,各地举行集会、示威和罢工。国大党为了掌握反英斗争的领导权,迫使英国让步,于1920年12月,在那格普尔会议上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宣布要以和平的合法的手段取得自主,并提出一个包括几个连续阶段的不合作运动措施。其主要内容有:拒绝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学生退出英办学校;立法机关、法院及政府中服务的人员离职;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在运动最后阶段拒绝纳税。不合作运动立即得到各阶层人民广泛响应。许多职员离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各阶层群众拒购英国商品,公开烧毁英货,并掀起自织土布的热潮。1921年国大党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民族斗争的高潮。工农运动突破非暴力限制,全国许多地方发生起义和流血冲突,有的农村建立了农民自己的管理机构。1922年2月4日,发生了联合省曹里曹拉村农民袭击警察所,打死向群众开枪的21名警察和一名更夫,烧毁警察所和破坏铁路的事件。甘地指责曹里曹拉事件违反了“非暴力”原则,国大党发表告农民书,指责农民运动中的“不道德行为”。2月11—12日,国大党在巴多利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在全国无限期地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要求国大党地方委员会动员农民交租纳税,规定今后只允许开展在国大党地方组织领导下的局部斗争。在英殖民当局血腥镇压和国大党妥协投降方针下,1920—1922年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宣告失败。
- 高二语文教案:甘地被刺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甘地被刺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甘地被刺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甘地被刺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甘地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