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个性是由个人的自身条件与特定生活环境造成的。良好的个性,对于一个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现在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开发、引导也不够注意,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进。
四、学校教育中美学素养的渗透与培养
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大大推进一步。我认为,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把美育渗透在素质教育中,并使之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一,艺术教育本身在人性塑造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应继续保证并高度重视音乐欣赏、书法美术等课程的设置,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达到陶冶情操、培育人性、造就“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目标。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不具备,他是很难具有美的认识能力和同化能力的。艺术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人认识到艺术的美,而且可以使人得到美的感染,从而由浅入深地得到灵魂的自我完善。这是广义美育的基础,是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第二,把素质教育与美育拧成一条线,把各种课程串连起来,引入正轨的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严重的对立与冲突,但二者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广义上说,“应试”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应该摒弃的是那种误以手段为目的的、短视的、片面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美育都不存在排它性,以美育指导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美育,正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视点的转移,整体地渗入教学实践中,知识便带上了美丽的光环,吸引学生去汲取,去探求,去自觉地接受沐浴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净化。在这里,美育是润滑剂,美育是催化剂,美育是加速器。只有美育才能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沟通起来。“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的传导者,教师不仅要注意整体的形式美,而且要注意教学本质的思想美和情感美,从形式到本质,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由于教学风格的不同,这种美的离析和渗透,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上作具体的探讨和实践。
第三,我们还应该重视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功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课程应分为两大类,一是显形课,一是隐形课。所谓显形课,即我们探讨过的知识教育;而隐形课,即校园文化氛围的无形教育,它包含两部分: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校园的总体设计、绿化、美化等建设。一所设计美观的“花园式”校舍,便自然地透入了设计者美育的构思。若能让学生身处于一个优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各种美,同时也参于建设各种美,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自然的美育,不正对素质教育起着促进作用吗?班风和校风的建设,即是软件环境,它的最终指向是“善”。真善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真至善”、“以善储美”既是美育的根本,也是德育的根。总之,审美教育若能走出自己狭小的天地,以积极的态度结合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必能使素质教育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新境界。
综上所述,学生的美学素养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升华和内在化,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应该予以重视和不断追求的教育方向。我们应该将学生对美的认识、追求切实地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探求,这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 浅谈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
- › 浅谈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浅谈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