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而这当然少不了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这是一个师生互动、互学的过程。案例一中的设计,如果能放在比例意义概念揭示以后,让学生多写几组比例,然后仔细观察写出的比,体会写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其实它有着很多有趣的特征。请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样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了。
思考三:提供“发现”时空,在操作中寻找规律
案例三:
教师借助演示,引导学生学习“有6个梨,每3个装一盘,可装几盘?”并诱发学生列出算式6÷3=2。接着,教师把“梨”的个数分别设为7个、8个、9个、10个、11个,让学生把教师发给的“纸片梨”、“纸片盘”拿出来,同桌间进行操作、讨论,并要求出算式。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3=2(盘)……0(个)
7÷3=2(盘)……1(个)
8÷3=2(盘)……2(个)
9÷3=3(盘)……0(个)
10÷3=3(盘)……1(个)
11÷3=3(盘)……2(个)
师:根据上面这一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除数都是3。
生: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大1。
生:余数只会出现0、1、2三个数。
师:那么,余数会不会出现3呢?
生:不会。因为如果还余3个的话,那么就可以再装一“盘”了,这样余数又为0了。
师:除数为3时,余数有0、1、2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猜,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是这样吗?大家再举一些例子,比如我们现在令除数为4,写几道算式,研究研究。
(学生操作)
师:你现在又有什么发现?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高兴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这一教学片断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亲自动手操作的情境,充分提供给学生发现的时空,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教师通过两个开放性提问:“根据上面这一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大家再举一些例子,比如我们现在令除数为4,写几道算式,研究研究。你现在又有什么发现?能用一句话概括吗?”引领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教学实践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总结出来,但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你发现了什么只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学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即使学生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等待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去发现知识,寻找规律。
思考四:提高“发现”质量,在思考中发展思维
案例四:组两位数
教师出示:有5张数字卡片1、2、3、4、5,从中抽出2张组成两位数,你能组哪些呢?你知道一共有几个两位数?
生:12、23、34、45、42、
生:21、24、13、51、35
……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教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想不出来了。
师:很好,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生:20个。
很显然,这是一道开放式练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答案找到了,一共有20个。但本案的教学似乎总缺了点什么?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说:味道没有做足,蛋糕没有做大。开放练习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量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想得多”和“想得快”;质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想得全”,即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全部答案。这是对学生思维的更高的要求。而本案例中学生的表现却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思维是零散、无序的。教师也仅仅停留在从量的方面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质”的追求,忽视了习题中隐含的规律,忽视了对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利用开放性问题的独特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师:靠着集体的智慧我们终于找到了所有的答案。可我总感觉不是很好?你们呢?
(让学生也感觉到这样零散地想,不够系统,容易遗漏或重复。一个人想的话,就更不容易想全了。)
师:让我们把刚才大家写出来的两位数排排顺序。
学生的排列方式有很多,教师引领学生统一一种排法,即:12、13、14、15;21、23、24、25;31、32、34、35;41、42、43、45;51、52、53、54。并分行排列,如下
12、13、14、15;
21、23、24、25;
31、32、34、35;
41、42、43、45;
51、52、53、54。
师:仔细观察我们排列好的数,你有什么发现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交流,发表意见,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找两位数的较好较快的方法是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上的数。按这样的方法写两位数,能做到有条不紊。按照年段的不同,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果这一内容放在高段,我们不妨再提高要求,可以引入乘法原理的初步知识。不管怎样,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过这样的调整,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思考五:体验“发现”快乐,在感受中健康成长
案例五: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出示题目:求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很快都用短除法的形式求出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60。这显然不是本节课探求的重点。本节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发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于是执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其实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仔细观察用短除法求解的过程,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Tag: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对“你发现了什么?”的思考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对“你发现了什么?”的思考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对“你发现了什么?”的思考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对“你发现了什么?”的思考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对“你发现了什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