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却反驳道:“不对,我倒觉得他虚伪,他越说自己‘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上是正人君子’,越显得虚伪。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在袋子里,把自己掩盖起来。”
我说:“哦,你不同意他是正人君子?现在一提这个词好像都是反义词,但书上找不到他不是正人君子的例子啊!”
钟雪飞说:“他喜欢提意见帮助别人,但他所提意见的目的是防止别人出乱子,是以自己内心的想法为标准,虽然他还是在帮助别人。”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他动机是好的,只是说话的内容有问题。是好心,但说出来的话是不对。这有点像《祝福》里的哪个人?”
学生们一下子反应过来,纷纷说:“柳妈!”
“对,他似乎和柳妈有点类似,”我说,“但这两个人又有点不同。柳妈是为了祥林嫂好,而别里科夫是为了维护社会里他认为正常的秩序。是不是?”
学生们点头。
但我刚说完这句话,就意识到这是我的一个败笔:所谓“别里科夫是为了维护社会里他认为正常的秩序”这个结论,不应该有我这么直接地说出来,而应该给学生一些铺垫,让他们自己分析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正在心里暗暗惋惜,学生却还在继续讨论。黄咏举手发言说:“我觉得他活得很悲惨, 他自己把自己套起来,比如谈恋爱,宁愿放弃爱情,也要维护所谓的礼教。我觉得他是被气死的。”
黄泳提到“套子”,我接过她的话说:“大家想想,‘套子’主要指什么?表面上指什么?”
学生们小声议论,有的说是穿着,有的说是思想。我概括道:“实际上套子有两种,一种是实际上他的穿着打扮。你们教材里的插图,他穿的,戴的,包括他坐马车,都要把车棚支起来。如果仅仅如此,我们不过说他的生活习惯与其他人不一样。但外在的套子反映了内在的套子,思想与灵魂的套子。生活在封闭当中,拒绝任何新的东西。”
我看学生谈得差不多了,我也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悟说出来,与学声分享:“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我也想说说。李老师有什么东西与大家交流?我有一个问题不理解――别里科夫就是个老师,但是大家看33页第一段中间,“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15年!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我估计刚才付锐认为他是校长是不是就是从这儿来的?”
付锐点点头。
我继续说:“不光是中学,‘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这儿的‘辖制’就有想不通了,他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怎么可能控制整个中学和整个城市?”
这是我在备课时设计的唯一的一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的剖析可以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黄咏说:“我觉得他只是套中人的一个代表,其实他身边许多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都被统治着。”
我明白黄泳的意思,她可能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课文说他“辖制“了其他人,意思是别里科夫所拥有的思想“辖制”了所有人。但我还是表示“不懂”:“他怎么能够辖制其他人?他凭什么能够辖制其他人呢?或者说其他人凭什么要听他的话?”
苏畅说:“我觉得是因为大家说话做事,都要被他批判,所以说他辖制着别人。”
我追问:“什么意思?他批判别人,别人也可以批判他啊!”
朱雅兰翻开书说:“这里,有一段他与地理老师的对话――”
我问:“第几页第几段?”
“第35页第7段,他说:‘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你……校长会听说……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我觉得这儿有一种威胁的感觉,每个人都怕了告密。”
李文思补充说:“我觉得他这种论调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别人当然害怕。”
王楠楠说:“给我的感觉那些人不是怕他,而是烦他。”
张黎丹说:“不,我觉得其他人并不是怕他或者烦他,因为其他人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张黎丹是一个很内向很胆小的女同学,平时见到老师都要脸红,课堂上更是从不发言。今天他的发言让我颇为特别惊喜,我说:“很特别高兴张黎丹能够主动发言,这是你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而且你说得很好,其他人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只不过别里科夫更为突出罢了。”
张黎丹说:“是的。他是比较突出的,从他的穿着等可以看出。但所有的人都在套子里。那就是说大家都和他一样,只是没有他突出。”
我再次鼓励她:“张黎丹说得有道理,大家其实都在套子里。”
潘晓虹说:“第33页第一段倒数第三排这样写的,‘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这就说明在这类人的影响下,当时社会中这些人很多,别里科夫只是一个是一个典范。”
陈若依说:“我觉得别里科夫还是比祥林嫂的命运好,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相比,祥林嫂无人关心,而别里科夫呢,这个社会里的人对他还是关心的。”
我有些不解:“祥林嫂大家容不下她,别里科夫大家是不是容得下他?”
陈若依说:“这个人死了大家都还非常高兴。”
我真的没有弄明白她说的意思,于是坦率地说:“说实话,我还没有完全弄清你的意思。不过我懂了你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别里科夫比祥林嫂的境遇好,社会还容得下他。这是你的观点。”
汪洋说:“不对,大家希望他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大家容不下他。”
为什么别里科夫会辖制大家?这是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我看大家似乎还在朦朦胧胧地摸索,我看快下课了,于是索性坦率地亮出我的看法:“我也谈谈我的看法吧!为什么他能统治这个城市这么多年?这是耐人寻味的。其实这篇小说的讽刺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就写法而言,我认为,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一样,鲁迅的祥林嫂是忠于现实的,逼真地反映了现实;而契诃夫的小说明显是一种夸张,用夸张来表示别一种真实,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说他辖制了中学十五年,说全城的人都受他辖制,这当然是夸张手法。这篇小说到处都有夸张,我就不举例了。这是契诃夫小说的特点之一。”
这里,我有意有这问题把学生们的认识往写作手法上引了引。但是,我提这个问题,决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夸张手法,我接着说:“但这里的夸张,表现的是一种社会现实的真实!我刚才听同学们的讨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了更丰富的想法,你们拓宽了我的思考。别里科夫之所以被他们所辖制,为什么?大家刚才说了,这话要传到校长,督察那儿去,书上还写了,‘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耳朵里去才好’,也就是说,如果老百姓的思想被统治者知道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一句话,大家生活在恐惧中!从这点讲,别里科夫实际上是非常可怜的,和祥林嫂一样,他同样是令人同情的。他要做的一切就是使自己能够在专制社会活着!怎么才能够活着呢?当然一定不能违反当局的规定。因此,别里科夫不是孤立的一个特殊人物形象,而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常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我们看到了一个专制社会对人的精神自由的侵犯甚至剥夺。这就是契诃夫的深刻之处。”
Tag:高一语文教学反思,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 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
- ›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 › 李镇西课堂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
- › 李镇西课堂实录——《祝福》(一)
- › 《荷塘月色》李镇西课堂实录(第二节)
- › 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
- › 好课是心底的流泉——赏析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 › 《秋天的情怀》(李镇西)课堂实录
- ›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 › 李镇西:我教《沁园春 长沙》
- › 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
- › 李镇西:《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