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荷塘月色》李镇西课堂实录(第二节)» 正文

《荷塘月色》李镇西课堂实录(第二节)

[10-21 14:22:04]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阅读:8173
概要: 我走进教室,上课铃还没响。可已经有同学走到讲台对我说:“李老师,别忘了你昨天给我们留下的悬念啊!” 所以,刚上课,我就说:“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我对学生们说,“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荷塘月色》李镇西课堂实录(第二节),标签: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http://www.kmf8.com

  我走进教室,上课铃还没响。可已经有同学走到讲台对我说:“李老师,别忘了你昨天给我们留下的悬念啊!”  
  所以,刚上课,我就说:“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我对学生们说,“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学生们的心显然被震撼了。我继续缓缓说道:“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我看到已经有同学在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趁势把话题一转:“好,我说了那么多,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熊昕同学说:“我最喜欢这几句: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在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易维佳同学说:“我最喜欢这几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沐的美人。” 

 吴桐同学说:“我最喜欢写《采莲赋》的那一段。” 
 “哦?是吗?”我感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机会快来了,“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因为我觉得这一段写得特别快乐。”吴桐同学答道。 
 “嗯,原来是这样。”我沉吟道,然后又追问道,“你从哪儿看出了快乐的?”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吴桐读着课文上的句子,然后又说,“还有《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我说:“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是,同学们知道吗?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  
“啊!”同学们全都表现出很惊讶的样子,并问我:“为什么会删去呢?”  
我说:“我先不说为什么会删。我先要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该不该删?” 
 “不应该删!”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 
 “为什么不该删呢?”我问。 
 教室里却一下沉默了,没人回答这个问题。 
  我说:“是不是你们觉得,既然现在课文将这一段补上了,说明编辑自由他的道理,这就证明原来删去是不应该的?如果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证明大家并没有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仍然还是对教材的一种迷信。”  
接着,我“斩钉截铁”地说:“我却认为,原来的教材删得对!” 
 “为什么?”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地问我。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我“理直气壮”。 
 学生大脑里的思考火花显然被我点燃了,因为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同时,也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说法。 
 我说:“看来我和一些同学有分歧。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易维佳说:“我认为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详和的感情。”  
“何以见得?”我问。 
 “比如,”易维佳翻开书说道,“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熊昕说:“不对。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惆怅的心情。因为第一句就说得很清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故作不解:“这就怪了!易维佳说的和熊昕说的好像都是对的,因为她们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 
 唐懋阳说:“不矛盾。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吴秦科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虽然吴秦科的发言基本上是转述课文后面的分析文字,但我仍然肯定了他读书的认真。我继续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学生们来不及举手七嘴八舌地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学生说:“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好极了!”我忍不住赞叹道,“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是吧?”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学反思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上一篇: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