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而交流过程是借助语境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竭尽所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如模拟交际情境、表演情境、直观教具情境、想象情境等。这些情境的应用为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搭建了应用语言的平台。但是,这些语境的创设也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相反,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教学资源,捕捉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还没有引起许多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拓宽语用空间
有关语言习得的经验表明,成功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是学生接触此语言的频率。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大量接触所学语言的机会。然而,教材内容是有局限性的,现实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习得语言的空间。
案例一
“Good afternoon,boys andgirls.Nice t0 see you again!”(之前,我曾带过这个班,所以很自然地打招呼)
“Nice to see you,too!”学生们愉快地回答。
“How are you.Zhang Ying?”
“Fine!”
“How are you,Wang‘Fian—yu?”我愉快地向每个学生问好。
突然,我的目光落在了一名新生身上。我灵机一动,临时改变了做练习卷的计划。
“Oh.we’ve gol a new fri.end.Who’s he?”
三年级是使用北京版英语教材的起始年级,在上个学年中,学生主要学习自我介绍“what’s your name?”,询问年龄“How old are you?”。认人“Who’s she?”“Where are you:from?”等句型。因此,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和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交际,展开复习。
“He is Li Nan.”
“Oh.his name is¨Nan.”我用另一个句型转述了学生刚才回答的答案,暗示介绍他人的多种方法。
“How old is he?”我的第二个问题难住了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
“I don’t know.”
“Nine.”
“’Fen.”别的学生开始猜测。
“。You can go and ask him.”
“How old are you?”我主动提问。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对询问年龄的功能句进行练习。
接下来我有意识地开展对“where are you from?”句型的练习。
“I am from Tongzhou./Y0u
are:from Chaoyang./Where is hefrom?”
反思:小学英语教学以话题的形式展开,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新的话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断重复书本的内容,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成为教师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和接受教材内容的“知识容器”,没有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在这节课中,我和班里的四名新生之间存在真实的“信息沟”。学生们很乐意把他们了解的内容告诉我。这时,他们对于我来说是helper·。他们为能够帮助我而自豪,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调动起来。在“说”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把主要的句型写成一段短文,引导学生开始简单的写作练习。形式如下:
Mv name is Li Xinran. I am nine.I am from Beijing. I have a friend.Her name is Ynan Liran.She is ten.She is from Henan.
因为有了“说”的基础,学生们对于简单的替换写作感到得心应手,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篇短文。我要求 www.kmf8.com 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背会短文,然后到教室前面进行展示,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从基本句型到短文,从口语练习到写作,这些教学内容都依赖于现有的教学资源。这个资源来自于生活实际,它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二、捕捉课堂生成,促成课堂教学无限精彩
“动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超出教师预设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它是教学活动的真实体现。课堂上所生成的信息具有不可再现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如果善于捕捉这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案例二
北京版英语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话题为“’Time'’.
教学内容如下:
Mom:Tom!
Tom:Yes?
Mom:Get up!You’re late.
Tom:What time is it?
Morn:It’s seven o’clock.
Tom:Oh.it’s time for sch001.
在这节课中,学生要学习并初步掌握问句“what time isit?”及其应答“It’s…o’clock.It’s time for…”的日常交际用语,其中“time,0’clock,get up,late”为新单词。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句型“It’s time for…”。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考虑要不要给学生讲“It’s t.ime to…”的句型。如果讲,两个句型的对比会占用其他内容的教学时间。于是我决定把它放在第二课时再讲。课开始了,我通过幻灯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It’s seven o’clock.It’stime for sch001.”这个句型后,我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对书本上一句话的掌握,而是根据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出示吃午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It’s t’welve o’clock.It’s time for lunch.”当我出示一幅放学回家的图片时出现了问题。学生说:“It’s four o’clock.It’s time for go home.“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刚刚学习了回家的说法“go home”。因此,能说出这样的句子一点也不奇怪。在备课的时候我把“It’s
time for(+名词)….”和“It’s
time to do sth….”句型的对比放在了第二课时,既然学生已经犯了“It’s time for go home“这样的错误,我何不因势利导呢?在第二次讲这课时我板书了“It’s time for going home.”和“It’s time t0 g0 home.”两个句型,并用红线标出“to go home”和“for going home'’,对这两个句型进行比较,展开教学。
Tag: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小学英语教学反思,小学英语学习,小学英语教学 -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 巧用教学资源 赋教学以生机
- › 巧用教学资源 赋教学以生机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教学资源 赋教学以生机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教学资源 赋教学以生机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教学资源 赋教学以生机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巧用教学资源 赋教学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