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作文网读后感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读后感(十)» 正文

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读后感(十)

[10-20 00:25:15]   来源:http://www.kmf8.com  读后感   阅读:80
概要: 生命的意义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作文www.kmf8.com欢迎您投稿) 一 我固执地认为,《我与地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史铁生的文字很美。我喜欢《我与地坛》用细腻的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那沧桑古园,喜欢作者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苍劲古柏、夏雨秋风,以及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但他那情真意切的文字并不是吸引我的主要理由,尽管我是个美文崇拜者。因为我读这篇文章不象欣赏那些闲情逸致的文字那样轻松,而是时时停下来,反反复复地想,努力去捕捉文字背后蕴涵着的深厚意蕴。 使我难以摆脱的是弥漫在文字中间的那股沉重和苍凉。当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当他终于明白自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之时,他的心绪荒凉。很自然地,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让他在惨遭厄运之后,慢慢地平静下来。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失魂落魄”的他“摇着轮椅进入了古园。”这次偶然的“进入”,是作者生命史上的转折。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他,为了给他一个思索生与死的地方,寻找一个
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读后感(十),标签: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http://www.kmf8.com


生命的意义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作文www.kmf8.com欢迎您投稿)

一 

  我固执地认为,《我与地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史铁生的文字很美。我喜欢《我与地坛》用细腻的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那沧桑古园,喜欢作者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苍劲古柏、夏雨秋风,以及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但他那情真意切的文字并不是吸引我的主要理由,尽管我是个美文崇拜者。因为我读这篇文章不象欣赏那些闲情逸致的文字那样轻松,而是时时停下来,反反复复地想,努力去捕捉文字背后蕴涵着的深厚意蕴。 

  使我难以摆脱的是弥漫在文字中间的那股沉重和苍凉。当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当他终于明白自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之时,他的心绪荒凉。很自然地,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让他在惨遭厄运之后,慢慢地平静下来。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失魂落魄”的他“摇着轮椅进入了古园。”这次偶然的“进入”,是作者生命史上的转折。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他,为了给他一个思索生与死的地方,寻找一个活着的理由。 


  古园是一座神圣的祭坛。它的上面曾经供奉过无数祭品,象征着生的欲望,也表达了对死的恐惧。沧海桑田,如今的祭坛上早已没有了那些祭品,有的是斑驳的琉璃,颓圮的老墙,飘摇的树叶,还有那“摇头晃脑”的蚂蚁、“一朵小雾般的”蜂儿、“会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古园的败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似乎蕴藏着生命的奥秘,也紧紧拽住了史铁生。于是他几乎天天来到地坛,摇着轮椅,走遍园子的每一个角落。在那里度过他的春夏秋冬,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古园是一个思考生死最适宜的场所,尤其对一个血气方刚便遭命运残酷一击的人。史铁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地,渐渐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代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把死当作生命中必然要降临的“节日”,他便安心多了,因为参透了死亡,便开始面对厄运而不再逃避。 

  

二 


  死是容易的,生却是苦难。对史铁生这样身躯残疾的人生来说,尤其如此。 


  虽然他接受了生的事实,可还没有寻找到生的方式,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命运。这时候,他的母亲出现了,是母亲的深情,牵引着他走了出来。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这样的母亲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注定是活得最苦最累的,也正是这种苦难铸就了母爱如高山流水。 


   史铁生回忆母亲怎样无言地送他出门去地坛,怎样焦灼地在偌大的古园中寻找他,看一眼,便又悄悄转身离去。他揣测当年母亲心中兼着怎样的痛苦与惊恐及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因为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史铁生写下这些文字,包涵了痛悔万分。因为当年他被命运击昏了头,等他醒悟过来时,母亲已被上帝召了过去。 


这种感情直逼心灵深处。是母爱的隐忍顽强、独担苦难唤醒了儿子的醒悟,是母亲的“活法”就成了他该如何面对苦难的答案。 


当腿无法再走的时候,轮椅载着他去古园参透了死的玄机;当心无法再走的时候,母亲让他的心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三 


    生命是一种苦难,苦难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苦难也伴随着生命的成长。 


    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有风和日丽;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迎来雨后蓬勃生长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飞鸢在蓝天中搏击云海,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它们都在经历苦难,奏响着生命的凯歌。 


    人类社会,芸芸众生,更是在苦难中一步步走了过来。 


    我不知道人类创世的故事有几分是真实的,但我相信带着野性的人类祖先是在苦难中不停奋斗、挣扎,才找到了火,找到了石器,找到了箭矢,找到了青铜,找到了铁的。倘若他们的脚上不扎满了荆棘,他们的瞳仁不布满了血丝,我们今天可能还在无边的荒野上爬行,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离兽很近,离人很远。 

  苦难是生命的法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 


四 


    既然世界上一定要存在苦难,那么“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但丁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人类文明史上,有多少这样铁骨铮铮的伟岸丈夫,为了更多人不惮于前驱,甘愿牺牲自己。 


   拥有金碧辉煌宫殿、拥有美艳绝伦宫娥的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为了寻找人类灵魂的归宿,宁愿放弃一切雍容与奢华,浪迹天涯。 


    创造了精神金字塔,写下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的托尔斯泰,晚年却要离开妻子和家园,去寻找良知和道德的乐园。 

[1] [2]  下一页


Tag: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
上一篇:《忏悔录》读后感700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