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需要在黑暗中打个盹的,除了灾难降临时的理智、失意时的信心,还应当包括寒风中一束束受了委屈无家可归的玫瑰。
——范晓波 《涉世之初》2003年第3期
不能流泪就微笑
在美国的一座山丘上,有一间不含任何有毒物、完全以自然物质搭建而成的房子,住在里面的人需要由人工灌注氧气,并只能以传真与外界联络。
住在这间房子里的人叫辛蒂。1985年,辛蒂在医科大学念书,有一次她到山上散步,带回一些蚜虫。她拿起杀虫剂为蚜虫去除化学污染,却感到一阵痉挛,原以为那只是暂时性的症状,谁料到自己以后的生活就毁在这上面。杀虫剂内含的化学物质使辛蒂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她对香水、洗发水及日常生活接触的化学物质一律过敏,连空气也可能使她支气管发炎。这种“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无药可医。
患病头几年,辛蒂睡觉时流口水,尿液变成了绿色,汗水与其他排泄物还会刺激背部,形成疤痕。她不能睡经过防火处理的垫子,否则会引发心悸。辛蒂所承受的痛苦是令人难以想像的。1989年,她的丈夫吉姆用钢与玻璃为她盖了一个无毒的房子,一个足以逃避所有威胁的“世外桃源”。辛蒂所有吃的、喝的都得经过选择与处理,她平时只能喝蒸馏水,食物中不能有任何化学成分。
8年来,35岁的辛蒂没有看见过花草,听不到自然界的声音。她躲在无任何饰物的小屋里,饱尝孤独之余,还不能放声大哭。因为她的眼泪跟汗一样,可能成为威胁自己的毒素。
而坚强的辛蒂并没有在痛苦中自暴自弃,她不仅为自己,也为所有化学污染物的牺牲者争取权益而奋战。1986年,辛蒂创立“环境接触研究网”,致力于此类病变的研究。1994年她又与另一组织合作,另创“化学伤害资讯网”,保证人们免受威胁。目前这一“资讯网”已有5000多名来自32个国家的会员,不仅发行刊物,还得到美国参院、欧盟及联合国的支持。
生活在这寂静的无毒世界里,辛蒂却感到很充实。不能流泪的疾病,使她选择了微笑。
——李维远 《新一代》2002年第11期
把苦日子过甜
有一次到美国观光,导游说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同行的朋友听了,都觉得好奇。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市场并非鱼腥味刺鼻,迎面而来的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和:“啊,5条鳕鱼飞明尼苏达去了。”“8只螃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我问当地的鱼贩:“你们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为什么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他说,事实上,几年前的这个鱼市本来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后来,大家以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他们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艺术。再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另一串笑声,他们成为鱼市场中的奇迹。
他说,大伙练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美。这种工作的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鱼贩用餐,感染他们乐于工作的好心情。有不少没有办法提升工作士气的主管还专程跑到这里来询问:“为什么一整天在这个充满鱼腥味的地方做苦工,你们竟然还这么快乐?”他们已经习惯了给这些不顺心的人排疑解难,“实际上,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
有时候,鱼贩们还会邀请顾客参加接鱼游戏。即使怕鱼腥味的人,也很乐意在热情的掌声中一试再试,意犹未尽。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了这个鱼市场,都会笑逐颜开地离开,手中还会提满了情不自禁买下的货,心里似乎也会悟出一点道理来。
——赵晓东 《中国中学生报》第1078期
何为贫穷?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下乡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村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同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贫穷者的精致生活
有记者到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里“送温暖”。这位女工的男人早几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钱,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有残疾。女工用微薄的收入养家,还要还债。
但记者看到这位女工时,却发现她脸上的笑容就像她的房间一样明朗:漂亮的门帘是自己用纸做的,厨房的调味品尽管只有油盐两种,但油瓶和盐罐却擦得干干净净。记者进门时女工递给他的拖鞋,鞋底竟是用旧解放鞋的鞋底做的,再用旧毛线织出带有美丽图案的鞋帮,穿着好看又暖和。
Tag:优秀素材,语文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库,作文素材 - 优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