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海带里面一定有奥妙!”池田菊苗自言自语。从那天起,他就仔细地研究起海带的化学成分来。经过半年的时间,他终于从海带中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将它放进菜肴里,能够使鲜味大大提高。
池田菊苗把这种物质定名为“味精”。后来,他还发现了用小麦和脱脂大豆做原料提取味精的方法,使味精的生产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开来。
【发现】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 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真知的发现】
可能每一个人都见过一个装满了水的大盆不断往外溢水的情景,然而却没有人肯动一动脑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想一想,人浸在水中的身体的体积正好等于溢出的水的体积。而阿基米德却观察到了这一现象,由此他找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计算物体的体积。运用这个方法可以迅速计算出任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每个人都明白,一个垂悬的重物会非常有规律地来回摆动,直到最后受空气阻力慢慢地停下来。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这一现象是否具有任何其他的现实意义,更没有人想到过在生活中将这一原理运用到什么地方。而伽利略在少年时偶然间注意到在比萨大教堂上方挂着的一只钟在不停地左右摆动,而且来回摆动的幅度极具规律性,他由此而得出了著名的钟摆定律。直到他被投入监狱时,监狱的铁门依然阻挡不了他研究与探索的热情。他利用狱中的稻草秆做实验,最终发现了具有相同直径的实心管与空心管的相对强度。曾经有成千上万个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也曾经有无数的苹果砸在了人的头上,仿佛在提醒人们去思考一下这个现象。而只有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才问了一句为什么,并陷入了深思。由此,他意识到,苹果之所以会往下落而不是往上去或落到其他方向上,这一现象与所有的星体能够在各自的轨道上正常运转,以及宇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却没有相互碰撞并纠缠在一起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自始祖亚当夏娃以来,闪电就在人们的眼前闪亮,雷鸣就在人们的耳中轰响,却从来没有唤起人们头脑中沉睡的思想,从来没有人意识到闪电具有非常巨大的能量。只有富兰克林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向天空中嘶奔的千军万马昂起了头。他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实验,向世人证明了闪电是某一种强大而又能被人控制的力量的表现,它就像是水和空气一样广泛地存在于宇宙之中。
【用什么方法使火箭飞得更高】
1964年盛夏,一枚中国火箭在一个大漠中准备发射升空。关键时刻,火箭出现了故障,被迫推迟了点火。这时年轻的中尉军官王永志找到设计师,提出:“泄出600公斤推进剂,也许就行了。”设计师想,这想法太幼稚了,哪有动力越少,火箭飞得越高的道理?于是,他断然拒绝了王永志的建议。
后来,王永志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反映:箭体的重量直接影响到射程,泄出一些推进剂,不就等于减轻了箭体的自重么?这样一来,火箭不就可以飞得更高吗?钱学森认真听取他的建议,当即拍板:“我看这个办法行!”
不久,大漠一声巨响,中国火箭又一次成功发射。
多年以后,王永志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点示:用什么方法使火箭飞得更高?——卸下负担!同理,用什么方法让人走得更远?——丢掉包袱。
(摘自《演讲与口才》2004.1 陈志宏/文)
【成功只差五丝米】
电话机是谁发明的?恐怕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出美国发明家贝尔这个名字。不过在贝尔之前,还有一位发明家曾为研制电话机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他就是莱斯。
莱斯研究过一种传声装置,能用电流传送音乐,可惜的是不能用来传送话音,无法使人们互相交谈,莱斯研究过的这种传声装置之所以不实用,除了其它原因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装置里的一颗螺丝钉往里少拧了1/2圈———大约5丝米。
贝尔在莱斯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采取了新措施,例如:不使用间断的直流电,改为使用连续的直流电,从而解决了传送时间短促,讲话声音多变的问题,另一方面将莱斯装置中的那颗螺丝钉往里拧了1/2圈。
莱斯的疏忽被贝尔发现并纠正了,奇迹也随之出现;不能通话的莱斯装置神话般地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成败只差5丝米,也就是半毫米。
【学习科学史的意义——吴国盛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科学是引人入胜的
追究科学史的作用,使我们有必要在“知道”(Knowing)和“理解”(Understanding)之间做出区别。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我们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相反,我门从记住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然后是在教师和课本的示范下,反复做各种情形下的练习题,直至能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处理各种情况为止。但我们真地“理解”这些知识吗?那可不一定。
科学是怀疑和批判的
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形成了对科学不正确的看法。首先是将科学理论固定化、僵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以为科学的东西是毋庸置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最后是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破除科学神话,纠正不正确的科学形象正是科学史的重要使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优秀素材,语文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库,作文素材 - 优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