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2007年北京市《考试说明》,注意研究北京市与语文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求我们的复习思路与有北京特点的高考命题新思路相符合。
2.北京市今年继续全部科目自主命题,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题型等都有可能微调。
3.本学期语文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而不是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冲刺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月安排教学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28日至一模考试前(4月上旬),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的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四月中旬至二模考试前(五月中旬),以综合练习为主。综合有两条线:一条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一条是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的综合。
第三阶段:5月10日至5月24日,查漏补缺,调整心理,铆足干劲,冲刺高考。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
2、把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精心选编练习
二是认真落实练习。
三是重视讲评练习。
3.思维能力训练。
4.现代文阅读训练。
5.作文训练。
古诗鉴赏病例分析
人大附中 沈献章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解题指导:
“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
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病例1:
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2: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3: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病例4: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病因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学生优秀答卷:
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象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
说明: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参考答案:
“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
-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4
- › 高三下学期,班主任要常对学生说四句话
- › 高三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一
- › 高三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 › 高三下学期化学工作计划
- › 高三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 › 高三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 高三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1
- › 高三下学期英语复习的教学计划
- › 高三下学期英语复习计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