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试卷13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正文

13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10-20 00:29: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8856
概要: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题2分,共4分)(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4.《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 。(1分)15.《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史书—— ,该史书是一部 通史。本文情节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即:孙权劝学→ →鲁肃赞学、结友。(3分)16.《孙权劝学》中的语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它现在的意思是 。(2分)(三)阅读现代文,回答所提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
13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标签:初一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4.《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 。(1分)

15.《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史书—— ,该史书是一部 通史。本文情节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即:孙权劝学→ →鲁肃赞学、结友。(3分)

16.《孙权劝学》中的语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了一个成语 ,它现在的意思是 。(2分)

(三)阅读现代文,回答所提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7.请把本段的中心句抄录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8.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 、触觉等多个角度来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语句“光滑的石井栏”就是从其中的 角度来描写的。(2分)

19.这段文字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四件趣事,即翻断砖、按斑蝥、 、 。(2分)

20.对这段的理解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节选语段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B节选语段,层次井然。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动物写到植物,局部是从植物写到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C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D节选语段的写景,合乎儿童心理。例如,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意。

(四)阅读现代文,回答所提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节选自《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1.关于这段选文,结构层次划分最为合理的是( )(2分)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2.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3.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1) ;(2)完成著作《楚辞校补》;(3)

24.请根据相关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分)

(1)“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等这些细节,刻画出闻一多先生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 。

三、作文(40分)

半命题作文:我心中的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和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示例一:请别再让我们母亲河伤心流泪。 (比喻、拟人)

示例二:黄河,祖国的摇篮;我们,黄河的卫士。 (比喻、对偶)

6.B

7.(1)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3) 一切都是瞬息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 双袖龙钟泪不干 (5) 此夜曲中闻折柳

(6) 影入平羌江水流 (7) 明月来相照 (8)鸟向檐上飞

8. (1)有余 (2)外城 (3)穿 (4)通“贴”。

9. ① 木兰还朝辞官 ② 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试卷初一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试卷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