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试题南马高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正文

南马高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10-20 00:47:15]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8712
概要: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居士集》)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一:都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C.予窃悲其人 悲:悲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所以为圣贤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冰,水为之而寒于冰C.而散亡磨灭 惑而不从师D.亦因以自警焉 因坐法华西亭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
南马高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标签: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一:都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予窃悲其人 悲:悲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所以为圣贤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C.而散亡磨灭 惑而不从师

D.亦因以自警焉 因坐法华西亭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

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

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能传

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

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21.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3分)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

蝶恋花 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2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3.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

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4分)

2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

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

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 。(1分)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

于何处?请做评价。(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题)

(1)渔舟唱晚, ▲ ; ▲ ,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 。

(杜甫《登高》)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驾一叶之扁舟, ▲ 。

(苏轼《赤壁赋》)

(4)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

(柳永《雨霖铃》)

(5)曾子曰:“ ▲ ,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整墩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A项读音依次为:jìn/jìng、qiào、lì/shuò;B项读音依次为:mó/mú、

zài、huò;C项读音依次为:shā/chà、xiù/chòu、ɡuǎng/kuànɡ;D项读音依次为:

gōng、màn/wàn、qì/qiè)

2.A蛰 征;C文 其;D厢 禁。

3.D司空见惯为不及物动词

4.D(A动宾搭配不当;B缺少主语;C两面和一面不照应。)

5.示例:挂:一“挂”飞瀑。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

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

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漫

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语言连贯、形象生动、有文采、富有韵味即可)

6.品《红楼》,识假意真情。(要求句式、结构一致,对应工整;内容紧扣作品本身)

7.不合适。作为上海人应当有国际化大都市人的气度;睚眦必报建设不了和谐社会;媒体

是服务公众的喉舌,应当注意言行的责任和社会效果。

8.(3分)C(A引号表示着重指出;B从“与其说是名利…不如说是重头衔…”可见学术界

是“名”重于“实”;D与最后段表述不一致,只是“极有可能”。)

9.(3分)B(B项“在深层意义上也伤害了学术”,理解正确。A项中“诬陷肖传国,并且

‘报假案’炒作自己”是肖传国的说法,不是方舟子遇袭的原因;C项与原文“与其说是

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不如说是重“头衔”轻成果的学术体制将肖传国推向了

悬崖”句不符;D项“保障学术伦理免遭侵害”更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完善学术监管体系

并切实发挥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试题
上一篇:高三语文下册期中试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