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物理复习高三物理教案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正文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10-20 00:46:57]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物理教案   阅读:8715
概要: (二)土地资源概念及其属性:1、概念: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可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说,它包括陆地表面(耕地、林地、草原、沼泽、荒山等)、内陆水域及海滩。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由于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属性有其自然一面,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土地资源又有其社会性。所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其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2、土地资源的属性(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2)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标签:高三物理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二)土地资源概念及其属性:

1、概念:

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可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说,它包括陆地表面(耕地、林地、草原、沼泽、荒山等)、内陆水域及海滩。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

由于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属性有其自然一面,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土地资源又有其社会性。

所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其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

2、土地资源的属性

(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地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时间的变化性。

地球上的土地都是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及其他过程在特定地质时期的产物,作为自然过程形成的土地必然具有不断演变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土地改造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影响也日益深化,土地的时间变化将越未越迅速。因此,认识土地要有动态观点。

(5)特殊的生产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交通工具等)可不断增多、改进、更新,而土地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也不可能由其他生产资料所代替。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离开土地就无法进行,特别是农业用地。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土地都打上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烙印,土地资源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土地资源仅仅当成纯自然的物质系统来研究,也不能把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分割开来研究,同时必须考虑其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把自然和经济融为一体,统一地研究土地资源的综合属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是任何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和基地,这是土地区别于其他客体的独立性。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研究必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统一性。

3、土地资源的类型

按农业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综合上述,大致上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三大区域 自然条件(优缺点)

东南部季风区 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

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

区和林区,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

的差别也很显著:自然灾害频繁

西北内陆区 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

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

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

能力低

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大部分海拔在 3 000m以上,日照虽充

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

能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中国人口接近13亿,人均实际占有耕地将下降到0.1 hm2,21世纪 20—30年代人口将接近或达到15亿,人均耕地则继续下降到0.08 hm2。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将更加严重,中国将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

在耕地结构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约占59%。我国灌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0.9%。

2、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 占总耕地面积%

一等耕地 41.33

二等耕地 34.55

三等耕地 20.47

不宜农业耕种 3.65

耕地类型所占比例 主要的分布地区

一等耕地>75%

二、三等耕地<60% 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

下游区、西北干旱区

一等耕地<25%

二、三等耕地>75% 青藏高原区、内蒙古半

干旱区、云贵高原区

一、二等耕地>75% 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

下游区、西北区、华北一辽

南区和华南区

一、二等耕地<50%

不宜农耕地 黄土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各占56.84%和58.27%

综合评定各区耕地质量依次是:

东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华北一辽南区、华南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3、耕地限制类型。

主要限制因素 占总耕地面积% 主要分布地区

侵蚀为主 8.6 黄土高原(陕晋甘)

坡度限制

(潜在侵蚀威胁) 11.38 南方各省的山区

洪涝限制 9.19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与松辽平原

盐碱限制 6.62 黄淮海平原及干旱、

半干旱地区

土质过粘、过砂 10.07

其它 薄土层3.46

裸岩出露0.36

水分、温度等

此外,还有水分、温度限制,即干旱与低温占主导作用而影响农业利用的耕地,实际上我国受干旱威胁的耕地面积相当大。除北方的雨养旱地外,还有部分水田、水浇地也由于欠缺水源或供水不足而受干旱威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三物理教案高三物理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物理复习 - 高三物理教案
上一篇: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海岸及海域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