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资源概念及其属性:
1、概念:
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可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说,它包括陆地表面(耕地、林地、草原、沼泽、荒山等)、内陆水域及海滩。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
由于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属性有其自然一面,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土地资源又有其社会性。
所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其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利用不断提高,范围也可能有所扩大。
2、土地资源的属性
(1)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分布在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部位上,从而使各种土地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时间的变化性。
地球上的土地都是物质能量输入和输出,及其他过程在特定地质时期的产物,作为自然过程形成的土地必然具有不断演变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土地改造利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影响也日益深化,土地的时间变化将越未越迅速。因此,认识土地要有动态观点。
(5)特殊的生产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交通工具等)可不断增多、改进、更新,而土地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也不可能由其他生产资料所代替。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离开土地就无法进行,特别是农业用地。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土地都打上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烙印,土地资源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土地资源仅仅当成纯自然的物质系统来研究,也不能把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分割开来研究,同时必须考虑其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把自然和经济融为一体,统一地研究土地资源的综合属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是任何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和基地,这是土地区别于其他客体的独立性。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研究必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统一性。
3、土地资源的类型
按农业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综合上述,大致上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三大区域 自然条件(优缺点)
东南部季风区 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
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
区和林区,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
的差别也很显著:自然灾害频繁
西北内陆区 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
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
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
能力低
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大部分海拔在 3 000m以上,日照虽充
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
能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中国人口接近13亿,人均实际占有耕地将下降到0.1 hm2,21世纪 20—30年代人口将接近或达到15亿,人均耕地则继续下降到0.08 hm2。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将更加严重,中国将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
在耕地结构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约占59%。我国灌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0.9%。
2、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 占总耕地面积%
一等耕地 41.33
二等耕地 34.55
三等耕地 20.47
不宜农业耕种 3.65
耕地类型所占比例 主要的分布地区
一等耕地>75%
二、三等耕地<60% 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
下游区、西北干旱区
一等耕地<25%
二、三等耕地>75% 青藏高原区、内蒙古半
干旱区、云贵高原区
一、二等耕地>75% 东北区、四川盆地一长江中
下游区、西北区、华北一辽
南区和华南区
一、二等耕地<50%
不宜农耕地 黄土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各占56.84%和58.27%
综合评定各区耕地质量依次是:
东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华北一辽南区、华南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3、耕地限制类型。
主要限制因素 占总耕地面积% 主要分布地区
侵蚀为主 8.6 黄土高原(陕晋甘)
坡度限制
(潜在侵蚀威胁) 11.38 南方各省的山区
洪涝限制 9.19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与松辽平原
盐碱限制 6.62 黄淮海平原及干旱、
半干旱地区
土质过粘、过砂 10.07
其它 薄土层3.46
裸岩出露0.36
水分、温度等
此外,还有水分、温度限制,即干旱与低温占主导作用而影响农业利用的耕地,实际上我国受干旱威胁的耕地面积相当大。除北方的雨养旱地外,还有部分水田、水浇地也由于欠缺水源或供水不足而受干旱威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 高三地理竞赛试题练习
- › 高三地理摸底试题整理
- › 高三地理补考试题练习
- › 2016高三地理模拟试题测试
- › 2016高三地理摸底试题测试
- › 2016届高三地理月考试卷练习
- › 高三地理综合试题:我国西气东输
- › 高三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练习
- ›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练习
- ›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卷练习题
- › 高三地理教案:生物多样性保护
- › 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