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其更加丰满严密,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曲折起伏。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事物、事件不作正面描述,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由其他人物对它的印象、感受,表现它的情态特征。使文章含蓄蕴藉,可激起联想。
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作品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情绪,使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倒叙——先叙述结局,造成强烈的悬念。
夹叙夹议——凝练深刻,往往具有抒情性。
2. 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白描,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比一般的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寓庄于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悟其深刻的内涵。寓庄于谐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修辞学上的对比、双关、比喻、借代等,也可以用颠倒逻辑的方法叙述某件事情,或者故意用似是而非的非理性的形式表达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内容。
3. 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承上启下)、以及前后呼应等。
过渡——过渡段、过渡句、关联词语。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
照应(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行文中相互照应,伏笔照应,与标题照应。)
4. 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更易于理解。
比拟——形象生动,态度鲜明,活泼亲切。
对比——生动鲜明。
反复——(词语、句子、段落)强调、突出,使文章结构清楚,脉络贯通。
反问——增强语势。
反语——讽刺嘲弄,幽默诙谐。
借代——使语言富于变化,突出特征。
夸张——使印象鲜明深刻,有感染力。
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文章条理清楚、气势磅礴。
双关——含蓄委婉,意在言外,有时幽默诙谐,余味无穷。
技巧方法+内容主旨+作用效果
常见的表达效果:
丰富文章内涵,凸显、升华、深化主题;
生动、形象、鲜明,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铺垫、呼应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错误的一组是( )
A. 扭捏(nie) 娉(pīng)婷 蓦(mù)地 耷(dā)拉
B. 害臊(sào) 滑稽(jì) 笼(lŏng)罩 填(tiān)补
C. 熟稔(niăn) 狭窄(zăi) 折(zhé)中 寒碜(cén)
D. 效率(lǜ) 晌(xiăng)午 噪(zào)音 促(cù)膝
2. 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奢侈 溃乏 填补 狭窄 一相情愿
B. 讫今 款待 廉价 射程 同甘共苦
C. 建谈 启码 郑重 共鸣 交头接耳
D. 篷勃 便捷 清雅 攀谈 铰尽脑汁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厂领导对几百户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直到年底仍旧是一片冰心,既不组织资助,也不搞慰问,致使一些人来县里上访。
B. 最新一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中国电影100周年,历史和记忆接踵而至,这一年,国共握手,“神六”升空,让人兴奋。
C. 评论家认为,布什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和战略目标,不惜实行双重标准,与印度签署核协议,这种行为无疑是厝火积薪。
D. 该地处于横断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开发了新景区,只见瀑布叠挂,溪水纵横,飞短流长,甚是壮观。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多事芭蕉
张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品高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含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便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泓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着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弯淡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融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 高二语文教案:娓娓与喋喋学案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娓娓与喋喋学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娓娓与喋喋学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娓娓与喋喋学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娓娓与喋喋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