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语文辅导高二语文试题2017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正文

2017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05-18 21:30:48]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8512
概要: “德国制造”根植于科研机构,科研“沃土”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养料。300多所高等院校、数以百计的研究机构,“制造科技”都是其研究的重点。在研发方面,德国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专利数量居世界前列。同时,德国还制定了很多制造业的“德国标准”。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贡献约160亿欧元。莱布博士指出,尽管国库资金紧张,但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今年增加了20%以上的预算,而去年教育研究经费达到93亿欧元。德国有一支将“制造科技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而这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教育。在德国人看来,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同等重要。德国制造业正因为一直把科学技术创新当作提高制造水平的宝典才使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1.下列与“德国制造”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德国制造的机械和设备质量高、信誉好,“德国制造”几乎成了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用来标明这些工业产品的产地。B.“德国制造”之所以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是因为有“制造科技”作基础。C.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持续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从而为“德国制造”赢得了极高的信誉。D.德国在传统技术和
2017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标签: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德国制造”根植于科研机构,科研“沃土”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养料。300多所高等院校、数以百计的研究机构,“制造科技”都是其研究的重点。在研发方面,德国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专利数量居世界前列。同时,德国还制定了很多制造业的“德国标准”。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贡献约160亿欧元。

莱布博士指出,尽管国库资金紧张,但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今年增加了20%以上的预算,而去年教育研究经费达到93亿欧元。德国有一支将“制造科技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而这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教育。在德国人看来,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同等重要。

德国制造业正因为一直把科学技术创新当作提高制造水平的宝典才使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下列与“德国制造”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德国制造的机械和设备质量高、信誉好,“德国制造”几乎成了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用来标明这些工业产品的产地。

B.“德国制造”之所以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是因为有“制造科技”作基础。

C.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持续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从而为“德国制造”赢得了极高的信誉。

D.德国在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保证了“德国制造”的高质量。

2.下列对“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国是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和欧洲创新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

B.政府为制造业确立“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三大发展目标,对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协调。

C.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的力度,保证技术水平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D.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汽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制造业生产出的极端尺度的高技术含量器件。

B.德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问题上的清醒认识必将使德国制造业继续占据世界领先的位置。

C.高 等院校是“德国制造”的科研“沃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大批高水平技术工人,可以说教育是德国制造业保持领先的根本原因。

D.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启示我们,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造水平,我国制造业才能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潜规则的文化心理根源

“名实分离”的潜规则现象,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的传统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名实分离”的社会。而这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在这些深层文化心理气质中,包括:执著于人世与现世、重视历史经验与人际情感、轻视彼岸世界、反感抽象思辨的实用理性;追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自身价值、根据情境定位人生目标与行为策略的价值取向与行动倾向;追求内向超越而不是外向超越,通过改变自身而适应世界的行为倾向;在经与权、常与变中的执两用中、不拘不泥的中庸思维;以及视社会和人际等级为合理、并作为具有差序性的人格观内化于心。这些文化心理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得到塑造且维系,形成了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或者熟视无睹但又在事实上主导人们行为的习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王权对文化心理的构建力量。

具有普遍主义的规则很难行得通,因为对差等的默认与赞同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需求,我们从根本就未想过要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而认为是规则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规则。在这样一种文化心理氛围中,很难产生现代法治所必需的“程序正义”的思想,对于杀人犯、贪污犯的态度“必欲杀之而后快”,而不必经过正当的程序审判,审判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并不触及我们认为的“正义的本质”。在义利之辩和公私之争中,义与公取得了道德上的绝对优先地位而不容置疑,义利之辩更成为君子小人乃至人禽的分野标志。在这种强大的文化 力的制约下,社会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只能转而以各种婉转扭曲的姿态迎合既定的文化价值品味。于是,阴奉阳违成为一种必须的存在策略,左右逢源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拿捏分寸、练达人情更成为做人的必修课,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终其一生,无所逃遁。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少在观念上法律取代了行政权力和意识形态在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但由于传统的巨大惯性,人们的具体行动往往依然遵照既有的模式,以一种完全被动的方式适应新的框架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现代性的“入侵”,导致了“潜规则”的普遍“现身”和“显形”,“潜规则”不过是古已有之的陈规陋习在现代社会的“灵魂附体”、演变成“于今为烈”的表象。在这种表象之后,实质上意味着现代性规则对现代生活的全面渗透,以及传统文化心理在面对全新社会规则时的“内分泌失调”。

(《南开学报》最新一年第4期节选)

1.对“程序正义”与“正义的本质”的性质差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是“普遍主义的规则”与“社会道德认同”之间的差异。

B.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对犯罪者“必欲杀之而后快” 不同文化心理。

C.是“人适应规则”与“规则适应人”的分别。

D.是“现代法治的程序审判”与“义利之辩成为人品的分野”的评判方式的不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造成了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王权力量,进而构建了“名实分离”的传统社会。

B.“潜规则”就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或者熟视无睹但又在事实上主导人们行为的、不具备正当性的惯习。

C.无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只能以各种婉转扭曲的姿态迎合既定的文化价值品味,正是“程序正义”所起的作用。

D.“潜规则”的普遍“现身”和“显形”,意味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潜规则”。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作为惯习的“潜规则”产生的文化心理可知,“潜规则”下的行为利益并不局限于经济利益。

B.当今社会,人们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潜规则”的出现也随之愈演愈烈。

C.当人们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法制社会进步的果实时,也不时窥视着社会规则的“灵活性”,以期能左右逢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试题
上一篇:上学期2017高二语文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