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正文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10-20 00:40:19]   来源:http://www.kmf8.com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阅读:8675
概要: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海门市三和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 陶红梅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案例与反思,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http://www.kmf8.com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海门市三和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 陶红梅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2)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3)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5)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6)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9)追问: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用语言怎么表达? 
3、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先说给同桌听,再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二、课堂实录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生1: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 

[1] [2]  下一页


Tag: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一篇:《运算律》教学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