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书上填写。
集中汇报。
教师提问:为什么填7的倍数要加省略号,而填6
的倍数时不需要?30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
3、“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4、6、8、12、16、18、20、24
让学生用圈圈出4的倍数,用三角形圈出6的倍数。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圈在书上。
集体订正。
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数上既有圈又有三角形?
4“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1、2、3、4、6、12、18
让学生用圈圈出12的因数,用三角形圈出18的因数。
完成后在小组中集体校对,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集体订正。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哪些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连一连。
独立连一连,说一说哪几个数比较特殊,为什么。
6、思考题。
学生独自完成。上数胜类16、18、20、24
四、全课总结
(略)
反思:
我执教的四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以动手操作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在引导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我借助学生开课摆的12个小正方形,写出的三个乘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找12的因数,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构建新知。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用口诀,乘法和除法等等方法找出12的因数,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近,紧接着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出12的所有因数。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再找9的13的因数,一环扣一环,总结归纳再能不能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了?学生说不能,从而引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相机提问:找一个数的因数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得出:第一从1开始一个一个按顺序找起,第二当两个因数非常接近时就不再继续找。
接着教师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
- 《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
- › 《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
- ›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 › 《倍数和因数》案例与反思
- › 《倍数和因数》案例与反思3
- › 《倍数和因数》听课反思
- › 《倍数和因数》听课反思3
- › 《倍数和因数》案例与反思2
- › 《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
- ›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与反思2
- › 《倍数和因数》教案与思考
- ›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 › 《倍数和因数》教后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