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2:不对,因为300元不能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
学生2:因为老板每月2200元,而剩下的22人的工资之和也只有47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不公平,它把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都提高了。
学生2:去掉老板和学徒的工资,求剩下的21个人的平均工资——219元比较合适。
学生3:我认为用领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220元比亲戚的工资低,但比工人的工资高,处于中等水平。
学生4:我认为小张是当工人的,应该用工人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
学习学习目标,认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5: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6: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根据问题,根据学习内容在BBS或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学生6:因为在这一组中80出现了7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80
学生7:将这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排在中间的两个数都是15,所以中位数是15。
学生8: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强调的“出现次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的一个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学生9:平均数的中位数都是唯一的,众数不一定。
学生10:例如一组数1、1、2、2平均数是1.5,中位数是1.5,但众数却是1和2。
学生1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为同一个数。例如;1、1、1、1四个数。
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通过计算说明:
学生12: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是23.5
学生13:我认为众数有实际意义,它能说明尺码是23.5的鞋好卖。
学生大胆想象,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BBS上。
学生16:平均数都一样,都是135。优秀率乙班要比甲班好一些。甲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49,乙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51,它后面的数都超过150,所以乙班优秀的人数要比甲班多。
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在BBS上。
学生17:用平均数,平均数是10.5,这样工厂每天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
学生18:不愿意,因为这个数全厂只有5个人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19:用众数8。
学生20:不愿意,因为这样会降低本厂的效益。
学生21:用中位数9比较合适。
学生2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学生22:还学习了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结合实际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评价一个问题。
准备材料,回家调查研究问题。将自己选择的作业完成后发送到guzqh@126.com中。
新课伊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知识递进的需要,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在问题的情培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BBS或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在一起交流。
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相互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参与到论坛中去,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是为了避免信息技术的形式使教学目标淡化,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