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 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 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 结尾。 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 天员送
火箭 入太空
↓ 的国家
↓ ↓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
↓
惊醒了中国人
突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 周密的计划
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材料、试验、食品等
载人飞天准备
挑选了航天员
遗憾:计划搁浅
714工程
历史镜头
曙光号
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863计划→中央政治局
↓
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周密计划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号 五战
“神舟”四号 五捷
“神舟”五号
结尾:
“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
千年梦圆
二、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 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 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 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 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 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 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 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 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 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 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 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 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技巧拾零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六)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一单元教案
- ›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一单元教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一单元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一单元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一单元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