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历史辅导资料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红军的长征教案» 正文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红军的长征教案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历史教案   阅读:8455
概要: 毛泽东曾多次提出过正确主张,但均被博古等人拒绝。(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19页第四段)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却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被迫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二.长征的经过1.开始——1934.10、江西瑞金播放录象片段,提示学生注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出发地点——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和初期失利——长征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尽管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使红军由八万余人剧减到三万多人(字幕依次显示)。红军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继续按博古、李德的指挥往湘西去,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提问)在这危难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什么建议?(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中央大多数领导人肯定毛择东的意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并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2.转折——1935.1、遵义会议(学法指导)学习重要会议应主要掌握它的时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红军的长征教案,标签:高一历史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毛泽东曾多次提出过正确主张,但均被博古等人拒绝。(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19页第四段)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却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被迫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

1.开始——1934.10、江西瑞金

播放录象片段,提示学生注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出发地点——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和初期失利——长征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尽管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使红军由八万余人剧减到三万多人(字幕依次显示)。红军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继续按博古、李德的指挥往湘西去,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提问)在这危难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什么建议?(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中央大多数领导人肯定毛择东的意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并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2.转折——1935.1、遵义会议

(学法指导)学习重要会议应主要掌握它的时间、地点、背景、内容及意义。召开遵义会议有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呢?

(引导归纳)背景:①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②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的不满达到了顶点;③转战贵州,攻占遵义,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

内容:(过渡到录象片段,然后讲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两“破”两“立”来归纳:一是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二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三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四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强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集体开始形成。

(引导归纳)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屏幕显示:为什么?党成立以来一直处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而这次会议则是在双方关系中断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③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屏幕显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了真正的轻装转移、万里长跑(国外学者多用“长跑”来形容长征)——

3.长跑——渡赤水、渡金沙江、渡大渡河、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对这一过程可分解为:

(之一)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显示四渡赤水的动态过程、巧渡金沙江的录象片段和毛泽东巧用古典兵法的字幕解说: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

时间——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月

地点——贵州、云南、四川

兵力对照——三万对数十万

策略——制造烟幕,隐藏动向

结果——突破围堵,渡金沙江入四川)

(之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显示强渡大渡河的录象片段和毛泽东巧用古典兵法的字幕解说: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

时间——一九三五年

地点——四川大渡河

策略——以急行军制敌机先,抢占要塞

结果——强越大渡河)

(之三)翻雪山、过草地(显示翻雪山的录象片段、过草地的图片和毛泽东巧用古典兵法的字幕解说:

深入不毛——敌人无从摸底细

时间——一九三五年八月

地点——甘肃大草地

策略——出敌之意,化不可能为可能

结果——穿越大草地,摆脱包围网,免除被歼之险)

4.终点—— 1935.10、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显示录象片段)

1936.10、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宁(强调:两个时间、两个地点)

三.长征的意义

(录象显示毛泽东的相关论述:“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引申、归纳为三点:① 军事上 粉碎围剿,转危为安;②组织上 战胜分裂,保存力量;③思想上 宣传主张,播下火种。

C.小结巩固,拓展延伸

1.再现主板书(打出幻灯片)小结。本节课的课题是“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学习了长征的背景、主要过程、转折点、结果和意义。强调全课的结构是以遵义会议为重点、以战略转移为主线、以加深认知为高潮,强调全课的灵魂是“转危为安”。

2.加深认知之一(打出幻灯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以此发人深省,为以后讲述建国后的左倾错误埋下伏笔。

3.加深认知之二(打出幻灯片):什么是长征精神?(显示长征路线的动态过程)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历史辅导资料 - 高一历史教案
上一篇:高一历史教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