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历史辅导资料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正文

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历史教案   阅读:8431
概要: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认识,有些是学生确有其思,有些则是学生“突出自我”,“张扬个性”的表达。2. 除上述的认识倾向外,另一种值得重视的是:部分学生认为这些都已经学过,都已经听过,很厌烦,觉得同那段历史很疏远——学习它们有什么用?难道我们非要总是忆苦思甜不行,太老套了吧?而且他们认为,我们听到的都是一个声音,历史的真实究竟是怎样的?3. 我校学生多来自城市,生活背景亦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农民认识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对农民有勤劳、简朴等认识意象;一方面,他们在谈及农民的时候大多抱有较轻视甚至歧视的态度——“你就是个农民”,这样的话无疑就是在取笑他人。对现实农民的这种认识有时在某些学生那里甚至达到了非常冷漠的地步,他们不是不理解中共在革命中对农民群众的争取,而是根本就不认同、不接受。这里有必要插一句,到此为止的这些认识,究竟在学生中是否居于主流,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印证。4. 一般的说,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还是很朴素的,认为这是革命传统,
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标签:高一历史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认识,有些是学生确有其思,有些则是学生“突出自我”,“张扬个性”的表达。

2. 除上述的认识倾向外,另一种值得重视的是:部分学生认为这些都已经学过,都已经听过,很厌烦,觉得同那段历史很疏远——学习它们有什么用?难道我们非要总是忆苦思甜不行,太老套了吧?而且他们认为,我们听到的都是一个声音,历史的真实究竟是怎样的?

3. 我校学生多来自城市,生活背景亦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农民认识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对农民有勤劳、简朴等认识意象;一方面,他们在谈及农民的时候大多抱有较轻视甚至歧视的态度——“你就是个农民”,这样的话无疑就是在取笑他人。对现实农民的这种认识有时在某些学生那里甚至达到了非常冷漠的地步,他们不是不理解中共在革命中对农民群众的争取,而是根本就不认同、不接受。

这里有必要插一句,到此为止的这些认识,究竟在学生中是否居于主流,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印证。

4. 一般的说,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还是很朴素的,认为这是革命传统,这些传统应该学习,应该继承。“农村包围城市”还是他们耳熟能详并认同的一条中国革命取胜的光辉道路。

如果这一些认识才是学生的主流认识,那么它对教学处理又提出了一个挑战:既然学生已经懂了道理了,再做“灌输”岂不让人生厌?

5. 从往届学生的表现看,他们对史实的基础是这种程度:知道八一是建军节,但它是怎么来的就说不清楚了,何谈对“建军”二字的历史理解呢?

这一分析的结果极容易将教学引入另一个渠道:扎实基本知识。多次的经验表明,这不是个上策。

总的说来,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是一条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道路?(2)如何对一个已经熟知的结论“‘工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进行再探讨,以拓展认识层面。

三、教学目标和检测方式:

1.教学目标:

(1) “对历史进行提问”

层次1: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农民才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进行探讨,就这一前提假设进行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能记录发言人的提问

层次2: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农民才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进行探讨,就这一前提假设进行提问、发言,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能记录、归纳总结发言人的提问

层次3: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农民才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进行探讨,就这一前提假设进行提问、发言,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能记录、归纳总结发言人的提问,可以对发言人的提问方式进行揣摩、分析

(2) 关于本课的线索

层次1:知道本课的线索是——A、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下半年开始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旨在攻打大城市的起义均告失败;B、中国共产党转换思路,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其中,毛泽东同志在理论建设、实践付出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C、1928年到1931年革命形势的转变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证明

层次2:除了能明确上述的认识外,可以就“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同国民党为什么在大陆丧失了政权进行对比,得出政权的利益代表决定其政令限度,能否包容最广泛的民众利益,是中国政权稳定的基石之一的认识。

层次3:

层次3-1: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还可以反思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是有实效的

层次3-2:进而,这种实效,主流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支流是为夺取政权的“权宜之计”。主流与支流之间并非存在着绝对的阻隔。认清主流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向,否则是本末倒置,结局亦可能是灾难的。

层次4:在上述三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可知道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同俄国革命道路是有着巨大不同的,不同在于一个以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一个只能走先占领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 小习作的形成

层次1:在本课的最后,可就课堂一开始的那个提问进行初步的口头回答;

层次2:

层次2-1:在口头回答的基础上,拟作一篇小习作——《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农民才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吗?》,这篇小习作有一个论点,一个以上的论据和简单的论证。

层次2-2:在口头回答的基础上,拟作一篇小习作——《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农民才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吗?》,这篇小习作是综述性的。

说明:这里的三大目标是明确的,但其中的具体层次要分班级、个人对待。同时,层次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思路上的清晰。

2.检测方式:

观察、记录学生的发言、检查小习作

四、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1.先问学生对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让他们用一个词来描述

2.抛出“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农民才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引导对这一假设结论进行提问

3.略小结这一提问情况,说明本课的学习可以大致回答其中的一些困惑

4.以《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为标题,以“武装斗争和攻打城市的失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或井冈山的星火)”和“从城市转入农村”作为本课的教授线索,其中,应注意的有:

(1)在“武装斗争的开始”这里,从建军节引入,为什么是“建军”节?然后再提武装斗争的提出对于中共来说的重要,可提供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的损失之数据

(2)几个起义的经过基本略去不提,要点是目标都是攻打大城市,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有时间的话还是补充上广州起义的好,尤其是“刑场上的婚礼”这一幕,突出革命者的为理想而牺牲之精神

(3)“八七会议”的要点是从中共中央的角度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并正式更换了领导人,清算了过去的错误,这些都带给中国革命新的面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4)“井冈山的星火”这里,一定要提的是从1927年下半年到1928年上半年中共领导的旨在攻打大城市的起义均告失败,“红旗还能打多久”是当时中共党内一种比较普遍的低落情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历史辅导资料 - 高一历史教案
上一篇:高一历史一单元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