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A、B两项中的虚词的位置,乍一看它在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但细看还是相同的。A项是:“为”+名词+动词,两个“为”均是介词,表被动。B项是:“以”+动词,“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D项的结构成分和在句中位置都极为相似,两个“因”均是表顺承的连词。C项的“焉”均用于句末,但前者表语气,后者实质上兼词,相当“于之”,在句中作“问”的后置状语。故答案为C.
四、运用语法分析,明辨虚词的异同
虚词的各种用法。大都是要根据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来确定的。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判别其用法。方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的功能。就以2003年第12题A项为例,谓语分别是“鞠”“笑”,它们前面的“为伯父让之”和“为天下”都分别作状语,都是用来修饰谓语的介词短语,那么,两个“为”都表被动,是介词。
再看以下几个句子:
(22)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本纪》)
(23)(臣请人),与之同命。(《鸿门宴》)
(24)而小民无立锥之土。(《三国志·仓慈传》)
(2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2)句的主谓宾分别是“陛下”“怜”“之”。可知“之”是代词。(23)中的主谓分别是“臣”“同命”,“与之”作状语,由此看来,“与之”只能是介宾结构,“之”应是“与”的宾语,是代词。(24)句中的宾语部分是“立锥之土”,“土”是中心语,“立锥”作“土”的修饰成分,那么“之” 就只能是结构助词“的”。(25)句中主语部分是“孤之有孔明”,“之”用于“孤”(主)和“有”(谓)之间,那么“之”是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26)句若理解为没有爪牙的锋利,显然不够顺畅,若理解为“没有锋利的爪牙”就顺畅多了,可见“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上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临场应试方法。显然,这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分列四点,实际上这几种方法往往是要综合起来使用的,要掌握它,还需要举一反三。同时要从宏观上把握文意,结合上下文来破解。
- 文言虚词的临场破解
- › 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分析:文言虚词
- › 高三必读: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 2016高考语文必背文言虚词的用法
- › 高考语文字词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 ›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讲解
- › 历届考生最关注的语文十大考点之一: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 高三语文教案教案 重要文言虚词用法复习
- › 高三语文教案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 语文知识:盘点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
- › 高中文言文:文言虚词选文与课文的关系
- › 高中文言文:摆正文言虚词四个关系
- › 高中文言文: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虚词的临场破解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虚词的临场破解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虚词的临场破解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文言虚词的临场破解